【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病條辨 下焦篇 伏暑、濕溫脅痛,或咳4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5 20:5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溫病條辨 下焦篇 伏暑、濕溫脅痛,或咳41

 

 

伏暑、濕溫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竟寒熱如瘧狀,不可誤認柴胡証,香附旋複花湯主之;久不解者,間用控涎丹。

 

按伏暑、濕溫,積留支飲,懸於脅下,而成脅痛之証甚多,即《金匱》水在肝而用十棗之証。

 

彼因裡水久積,非峻敗不可;此因時令之邪,與裡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棗之太峻,只以香附、旋複,善通肝絡而逐脅下之飲,蘇子,杏仁,降肺氣而化飲,所謂建金以平木;廣皮、半夏消痰飲之正,茯苓、薏仁,開太陽而闔陽明,所謂治水者必實土,中流漲者開支河之法也。

 

用之得當,不過三、五日自愈。

 

其或前醫不識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無出路,久居脅下,恐成懸飲內痛之証,為患非輕,雖不必用十棗之峻,然不能出其範圍,故改用陳無擇之控涎丹,緩攻其飲。

 

香附旋複花湯方 (苦辛淡合芳香開絡法)生香附(三錢) 旋複花(絹包,三錢) 蘇子霜(三錢) 廣皮(二錢) 半夏(五錢) 茯苓塊(三錢) 薏仁(五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

 

腹滿者,加濃朴。

 

痛甚者,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 (苦寒從治法)痰飲,陰病也。

 

以苦寒治陰病,所謂求其屬以衰之是也。

 

按腎經以臟而言,屬水,其味鹹,其氣寒;以經而言,屬少陰,主火,其味苦,其氣化燥熱。

 

腎主水,故苦寒為水之屬,不獨鹹寒為水之屬也,蓋真陽藏之於腎,故腎與心並稱少陰,而並主火也,知此理則知用苦寒鹹寒之法矣。

 

瀉火之有餘用苦寒,寒能製火,苦從火化,正治之中,亦有從治;瀉水之太過,亦用苦寒,寒從水氣,苦從火味,從治之中,亦有正治,所謂水火各造其偏之極,皆相似也。

 

苦鹹寒治火之有餘,水之不足為正治,亦有治水之有餘、火之不足者,如介屬芒硝並能行水,水行則火複,乃從治也。

 

甘遂(去心製) 大戟(去皮製) 白芥子上等分為細末,神曲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薑湯下,壯者加之,羸者減之,以知為度。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7 23:25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