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雕社區 新店藝文特色】
更新日期:2010/11/07 18:53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7 日電)磚雕是要在軟泥胚上,展現硬功夫的藝術;台北縣新店下城社區發展協會邀磚雕藝術家陳逢顯指導,齊心創作社區專屬作品,連95歲的長者都參加,期待這項裝置藝術成為社區門面。
磚雕是在磚上雕出圖形或裝飾,受到材質的影響,多半以線條為主。
台灣的磚雕藝術逐漸失傳被淡忘,目前,在傳統建築的老街、寺廟、宅第、花園,還偶爾可以欣賞到磚雕之美。
淡水紅毛城的前英國領事館,工匠在紅色磚雕的手藝,與綠瓶欄杆的色彩形成對比,讓領事館與紅毛城主樓相互輝映。刻有「VR1891」及英國薔薇花圖案的磚雕,相當精緻。
毫芒藝術雕刻家陳逢顯,鑽研、製作、薪傳磚雕藝術多年,除展示磚雕精緻作品,也在社區與學校傳授磚雕藝術。
下城社區發展協會的媽媽們邀陳逢顯不藏私傾囊相授,希望將下城活動中心外牆,打造具有人文藝術特色的裝置藝術。
協會理事長賴素珍表示,社區志工多以照顧高齡民眾為主,經由集體創作,希望將社區打造成藝廊空間,並整合社區內的古厝與風景點,讓觀光客願意到社區體會古樸之美。
社區自6 日起請陳逢顯指導,連95歲的阿嬤都興趣濃厚來創作。
有的陰刻兔子等動物線條,有人劃上卡通圖案,甚至更高竿的還嘗試陽刻圖案、浮雕,展現尚未入窯燒成磚的土胚雕刻,可造性高的優點,且所雕刻之線條,也自然圓滑。
陳逢顯表示,台灣「磚雕」文化早年為傳統建築藝術中,與木雕、石雕並列三雕之一,但磚雕是比較獨立的特殊藝術,可分為窯前磚雕與窯後磚雕,深具台灣文化氣息及人文特色。
陳逢顯分析,「磚」文化最早於400多年前自中國大陸引進台灣。
荷蘭人占領台灣時開始「燒磚」,對台灣的開發與建設貢獻源遠流長,並留下許多美麗的磚造建築。
其演進過程更可說是台灣歷史文化的縮影與回憶,如台北縣板橋市林家花園、三峽民權老街老宅第等。
陳逢顯說,目前推廣的「窯前雕」,在未窯燒的生胚上雕刻,因含有水分、較柔軟,容易雕刻,但燒製時容易變形,「窯後雕」磚材硬且脆,雕刻較耗工、富挑戰性。
陳逢顯說,紅磚除了築牆造屋,還可以雕刻出圖紋,如荷花、蝴蝶、恐龍、企鵝等,雕刻時容易下刀,若不小心出錯,只要用水輕抹即可重來,他希望透過社會教育推動「磚雕DIY」的活動,體驗古老的人文藝術。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07/5/2gg8j.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