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2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代書法家劉墉作品欣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4 14:55:4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清代書法家劉墉作品欣賞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土,曆官乾、嘉二朝,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贈太子太保,謚文清。

 

他通經博史,又以善書與翁方綱齊名。

 

劉墉書法,隨乾隆年間的書壇風氣,初學趙孟俯,後學董其昌,繼而泛學諸家,博采衆長。

 

小楷書師法鐘繇、顔真卿;行草則泛學《淳化閣帖》中諸家書,以及隋智永、宋蘇軾等。

 

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難看出他從形迹上摹仿古人書法。

 

如行書《臨初唐書軸》,筆劃圓圓軟軟,細體會其筋骨,則沉著內含,最能體現“綿裏裹鐵”的妙用風格。

 

儘管他以筆劃豐肥爲主要特點,却也常常出現細瘦如筋的筆劃,忽肥忽瘦,變化無常,又表現了藏巧于拙、自成萬態的情趣。

 

劉墉特別喜好濃墨,寫字比較圓厚,不加連綿,空白寬大,在一種特殊的手法中,表現出獨特的境界。

 

不喜歡他的字的人,說他寫的字像“墨猪”、“兔糞”,加以這一類的譏評。

 

但是有很多人喜歡他那豐滿之中强勁有力的字,稱贊說:“貌豐骨勁,味厚藏神”(《松軒隨筆》)。

 

劉墉還喜用狼毫硬筆,在極光滑的臘箋上寫异常豐肥的字,墨色沉鬱濃厚,且字畫沉著不浮,確實表現出了他的深厚功力。

 

劉墉的小楷書仍爲館閣一體,未能擺脫當時社會的習尚。

 

從根本上說他仍是帖學書家,幷且是當時最博學的帖學書家。 


評論家對他的書法評價很高。

 

清人張位屏于《松軒隨筆》稱:“劉文清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

 

他博通經史百家,擅長水墨蘆花,工詩善對,精于書法。

 

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

 

細審則骨胳分明,內含剛勁。

 

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 ”、“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

 

有“濃墨宰相”之美稱。

 

他的書法的特殊韵味,備受歷代人所喜愛。

 


臨初唐書軸

189.5×89.5厘米


箋本,立軸,鈐印:劉墉之印(白文),石庵(朱文),禦錫清愛堂(朱白文)。

 

鑒藏印:歸安趙滑卿藏書畫印。

 

此幅雖有作者自題稱“臨初唐書”,但從各方面的情况看,只不過是托意罷了,其豐肥而沉著內含、偶出細瘦如筋的筆劃,既有趙孟頰的肥厚道娟,董其昌的生拙天真和顔真卿的拙中寓巧等特色,更有集前人諸家特點而融會變化而成自家面貌的意趣,堪稱集帖學大成的佳作。

 


草書元人絕句

 

 

 

 

 

 

 

 

 

 

 

 

 

 

引自:http://www.sj33.cn/ys/sfys/200702/11118.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18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1:09 , Processed in 0.08594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