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7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病條辨 上焦篇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4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3 22:40: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溫病條辨 上焦篇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43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

 

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有似傷寒,脈弦濡,則非傷寒矣。

 

舌白不渴,面色淡黃,則非傷暑之偏於火者矣。

 

胸悶不飢,濕閉清陽道路也。

 

午後身熱,狀若陰虛者,濕為陰邪,陰邪自旺於陰分,故與陰虛同一午後身熱也。

 

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溫熱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

 

世醫不知其為濕溫。

 

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

 

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泄。

 

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如而不可解之勢。

 

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

 

濕氣彌漫,本無形質,以重濁滋味之藥治之,愈治愈壞。

 

伏暑濕溫,吾鄉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書》法治之,不知從何處學來,醫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誣乎﹗

再按︰濕溫較諸溫,病勢雖緩而實重,上焦最少,病勢不甚顯張,中焦病最多,詳見中焦篇,以濕為陰邪故也,當於中焦求之。

 

三仁湯方

 

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濃朴(二錢)生薏仁(六錢)半夏(五錢)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2 02:30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