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清單篇之完成大學教育】
大學之大,所以無奇不有。
有一些混跡在校園裡的人你永遠搞不清他是靠什麼謀生的。
有人形容這些"校園詩人"、"校園歌手"們歌頌著遠方,卻永遠遊蕩在校園,吃著便宜的大鍋飯、誘惑著單純的小女生。
通常好幾屆學生都會在食堂裡碰到同一個"文學青年"。
食堂這個地方的確是觀察校園各色人等的最佳場所。
每每看到一個35多歲的老研究生拿著個破飯盆,跟眾多比他小許多的孩子一起排隊買飯的時候,總讓人心裡有淒酸的感覺。
年紀太大還在讀書的尷尬事還有許多,例如寒暑假去買火車票或者飛機票的時候,掏出學生證來要買半價票,售票員多半會以懷疑的眼光再三打量你,給了票以後還鄙夷地咕嚕一句:"這麼大歲數了還在念書!" 想去公司工作的話,本科畢業就大踏步地離開校園、奔向社會吧。
就算念研究生,也最好在35歲以前完成。
特殊情況除外。
校園生活正反面
我有一個同學,因為在大學讀書的時候一直是活躍的學生會幹部,本科畢業以後就留在學校的基金會工作,工作內容就是接受校友捐款。
幹了一兩年之後就找到機會先去了美國讀書,現在去了劍橋。
本科時念的"故紙堆"專業現在也成功地"轉型"成了最時髦的經濟,而且是從中國名校提升到了世界名校。
想他日"海歸"的時候應該會前程似錦。
據說還有一位女生一來二去的文化交流,後來居然嫁了一個世界知名的外國科學家。
大學其實集中了非常豐富的資源,看你怎麼去挖了。
且不說念書的時候就有眾多名目的高額獎學金,以及各種"文化交流"的項目,可以去個美國、香港什麼大學一、兩個月的。
很多人就是從此為出國留學鋪下了路。
畢業以後很多留校的人,不是當老師這條路,而是做行政工作,最後也多找到了"深造"的機會。
以某某大學名義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有一種脫離了庸俗的高尚感,別人覺得你誠信可靠,也樂意幫你的忙。
談的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能喚起人內心最美好的東西。
這跟生意場上戒心重重的應酬完全是兩回事兒。
校園的確是一個給人溫暖和安全感覺的地方。
念大學的四年是很多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畢業以後很多人總是對校園留戀不去。
或者一直讀書,留在學校工作,哪怕不是當老師。
反正現在學校裡的工作多得很,可以給副校長當秘書,眾多行政機構也需要大量人員,大批湧入的外國留學生讓學校裡的對外漢語中心火爆得很,需要大量老師。
在學校裡,金錢以及其他壓力要小很多。
你可以不買大房子,繼續騎著破單車,吃食堂,有時候和留學生朋友去留學生區的韓國館子吃一頓也花費不多,還有豐富的電影可看。
這樣的生活十分愜意,掙得不少,花得少。
而且留在學校有強烈的歸屬感,出去以後恐怕沒有哪個單位有名校的牌子大,而讓你覺得自豪。
最關鍵的是,在大學校園裡永遠不會覺得寂寞,筒子樓前永遠有眾多年輕的、有活力的身影陪你,時時都有新鮮事物。
這樣的生活簡直可以一直延續年輕的感覺。
社會上淒風苦雨,比這比那,壓力多大呀,幾年就讓人老了。
在學校湖邊的柳樹下,看著白髮的老先生穿著同樣洗得發白卻很乾淨的衣服,騎著破單車過去,愉悅、平穩的時光,心裡會有由衷的羡慕。
可是,現在要在一個著名大學裡謀一個教職是越來越難了。
非博士不可,而且還不可以是"土鼈",洋博士才管用,還要世界名校的。
老師們在教改的壓力下也覺得悠長的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了。
教授級別以下的都岌岌可危,弄不好還要下崗。
早日大踏步離開學校
如果你沒打算在校園裡呆一輩子,或者自問沒有能力在這裡呆一輩子,反正現在是哪兒都不那麼好混,你就早日大踏步地離開校園吧。
越早越好。
在公司裡,本科畢業生通常比研究生幹得好,因為有衝勁。
而研究生的普遍薪酬也開始超過博士。
書念得越多,越是高不成低不就。
不是有這樣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嗎:有一個研究生畢業後死活找不到工作。
後來沒辦法了,就拿著以前的高中畢業證書去找了一個最普通的工作。
慢慢的工作單位的人發現他的水準不只是高中畢業,於是他拿出了本科畢業證書,同時由於他工作表現好,單位就給他升了職。
幹著幹著,老總發現他的水準好像還不止於本科,於是他又拿出了碩士畢業證,這一次他升任了副總。
雖然現在社會上比較挑剔的學歷要求開始從"本科畢業"向"研究生畢業"看齊,你也可以有了工作基礎以後再去讀。
35歲了如果還沒有踏上過社會,你想什麼時候開始?再從頭做起,慢慢累積工作基礎,慢慢開始儲蓄和準備生活基礎,你還打算要正常富足的家庭生活嗎? 留戀學校是一種病,在校園裡呆久了是會上癮的,呆得越久你就越不能離開。
好像得了軟骨症一樣,對外面的世界有一種恐懼。
只想在學校與學校之間交流一下,脫不開文化的、讓人感覺溫暖的小圈子。
家就住在學校附近,將來有了小孩也可以在教育品質優秀的附小、附中上學,真是一個溫暖的大院呀!人尋求集體庇護與安全感的趨向是天性。
就像以前的單位雖然掙錢不多,但是提供班車,每天早上把你從家接到單位去,晚上再送回來;中午在單位飯廳吃飯。
你可以跟社會不接觸。
炎熱的夏天,坐在帶空調的班車裡看著公共汽車站上擠滿了焦急、疲憊的等車的人,你會覺得慶倖。
一旦換了工作,第一天自己走出去乘車的時候,簡直手足無措,在大太陽底下擁擠的人群裡,簡直覺得自己喘不上氣來。
奔波慣了,就覺出自由的好來了。
現在這個社會就是一個越來越沒有"組織關照"的社會,大家不用再擠在一起熱熱鬧鬧地生活,溫暖卻瑣碎;一個人遊走世界,邁出第一步需要勇氣,然後就變成讓人羡慕的瀟灑和精彩了。
誰在考研
考研究生的浪潮在最近幾年裡一年比一年熱。
一方面是因為經濟不景氣,企業大批的裁員以及新畢業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工作以後的人多半都會有重新回到校園的憧憬吧,不管是不是會真的實施。
回想起學校來,夢裡都是綠的柳樹、紅色桃花、讀書的草地上溫暖的陽光,忘記了同樣也不單純的校園競爭。
到底都是誰在考研?
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的人不值得提倡。
就像一位無奈的"讀書專業戶"在網上發表文章感歎的:"三年前,我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現在,恐怕又要因為還是找不到工作而考博士了。
"這樣一年一年地逃避現實,只會變得更加恐慌。
如果考上了博士,真應該堅定走學術的道路,打定主意在校園裡混一輩子。
再搖擺不定,博士畢業就更麻煩了。
叫你去小破公司當個小職員,一千五百塊一個月讓你站著你不敢坐著,更不知道一張老臉往哪兒放了。
如果打算工作,再痛苦也要繼續找工作,起點低一點也不怕。
沒有開始,就永遠沒有發展。
有一部分念研究生的人目的十分明確。
他們念MBA或者別的短期課程,一定要拿到那張證書,而且決不會放棄自己辛苦打拼來的工作基礎。
一到週末,學校裡總是停滿了小轎車,都是開車來上課的MBA們的。
做比較自由的文字工作的人,有的也會回去考個碩士、或者博士念念,考上了也不會耽誤賺錢。
不但娛情娛志,新的學習還可以大大提升層次、也會開拓思路;而且更高的學歷為將來多開闢了一條出路,可以繼續做文字工作,也可以就此轉行做教師。
幸運的女性,如果有能幹老公的財力支援,可以回到校園裡去選一門課程念念。
這樣可以比較優雅地度日,家務雜事都交給保姆去做;也可以滿足一下自己的成就感。
還有的人,35歲以前就賺夠了"養老金",現在社會是有這種人的,生活可以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想怎樣就怎樣,重回大學念書是一個好消遣。
最好是選一個冷門的,自己一直心嚮往之的學科,因為現在不用再考慮庸俗的賺錢問題呀。
這樣的生活真是美好呀,重新回到朝氣蓬勃的氣氛中間,感覺還像八九點鐘的太陽,前途一片光明,保證你不再有虛無的幻滅感。
當然,如果有這樣隨心所欲的條件的話,去歐洲某個小大學,選一門課程念也很不錯,據說"遊學"三年後回來連氣質都會變得"更上一層樓"的。
選自軟件《中華五千年詩詞文庫軟件V9.50》中《勵志庫》之《35前要做的33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