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8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活方式篇之禮貌問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3 06:1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生活方式篇之禮貌問題

 

昨天去看了茱麗婭羅伯茨主演的電影《蒙拉麗莎的微笑》。

 

其實開始只是想去看看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最著名的貴族女子學校Wellesley的精緻生活,"那裡所有的年輕女子對藝術史瞭解得一清二楚",我承認是這一句影片介紹吸引了我。

 

看到後來,茱麗婭•羅伯茨飾演的激進派女老師因為覺得這個古板的環境、她曾經寄予厚望的學生、以及所有的東西都讓她失望,就開始在走廊裡大喊大叫;還沖進那位曖昧的教義大利語的男老師的教室,不顧別人正在上課,宣洩自己的情緒。

 

說實話,這樣行為實在很不讓人喜歡。

 

無論如何,要鎮定一點,哪怕是在自己最想宣洩的時候。

 

保持禮貌,這樣才不會在以後回想起來覺得自己臉紅丟人,一副蠢像。

 

而且很多事情,冷靜下來想一想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未免過於偏頗了,衝動的時候不過是只從自己的角度來想一個問題。

 

一篇上海的小資文章這樣描寫:"這個城市充滿了冷漠悠然的女人。

 

"聽起來有點自戀,不過我也喜歡這樣有點距離的態度。

 

鎮定,再鎮定

 

我朋友的母親堅持說是因為嗜好吃辣椒、抽煙、喝酒、長期使用電腦、長時間看電視等等"惡習"導致了現在的年輕人脾氣暴躁。

 

現代社會簡直讓這位信奉"清教徒"式規律生活的老太太覺得恐怖。

 

其實沒有辦法證明一代人比另一代人更不禮貌,更易怒,這種東西沒有辦法量化。

 

不過生活中讓人生氣,沒辦法維持禮貌的情況的確很多。

 

翻越快速公路隔離帶的中年婦女,其實過街天橋就在前面50米處,你都驚訝她胖胖的身軀是怎麼翻過來的。

 

嚇了一大跳的司機有的就會暴怒地搖開車窗,大吼一句"你找死啊你!"疲憊的下班路上,冬天的傍晚、天都黑了,下了地鐵的你想趕快打一輛計程車回那"遙遠"的家。

 

打車的人很多,越是天氣不好越打不著。

 

等了10分鐘之後終於有一輛車恰好停在你面前,你剛想上去,橫刺裡沖過來一個穿著窄裙的女子,說:"我先打的。

 

"於是你默默退下來,想著讓她先上。

 

沒想到這個女人坐上車後還冷冷地給你一句:"真沒素質。

 

"霎時間一股火兒騰地就上來了。

 

其實你根本就沒有看見她先打車,或者她真的站在你前面,但這裡只是馬路邊,又不是機場外面大家排隊的計程車站;而且她聲明自己在先之後你已經禮貌地讓她了,結果居然挨駡,你也是小女子,可不是什麼紳士。

 

還有繁忙的工作中,Deadline(最後期限)就在前面,可是項目組裡配合的搭檔老是拖遝,眼看任務就要完不成了,他卻在跟女友煲電話粥,你能不生氣嗎?
對別人發脾氣可不是什麼好事。

 

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也會給其他人帶來壞影響。

 

不是有一些有趣的研究結果說嗎,如果一個人生氣的話,會放出"毒素"使室內的其他人遭殃。

 

據說用瓶子搜集人生氣時嘴裡噴出的氣體,然後"倒"在白色的雪地上,白雪甚至會變成暗紫和黑色。

 

生氣到快爆發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說:鎮定,再鎮定。

 

那種"豁出去"了的一時衝動是十分魯莽的,事後自己往往會後悔。

 

在單位,一個你認為非常不錯的提案可能得不到領導的認可而不能實施。

 

你當然會很生氣,有時候你還會認為是領導的某種私心導致了這個結果。

 

但是你不一定是正確的。

 

撕破臉皮,拍桌子叫喊不值得提倡。

 

老是這樣控制不住自己,結果是不停地換單位。

 

在家裡,因為一時口角,夫妻倆可能會拿出最惡劣的語言來傷害對方,粗魯的丈夫甚至可能會動手打人。

 

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家庭暴力都是這樣開始的。

 

和親人、和朋友相處,"禮貌"都是很重要的。

 

在公共場合,更是不要讓自己因為不禮貌而"奪目"。

 

公開地宣洩,往往是當事人覺得這樣沒什麼大問題,甚至可能想像別人會認為自己這樣很有性格。

 

電影裡總是有這樣的情節:闖進高級俱樂部的貧家女因為不"禮貌"而被最優秀的男子認為是新鮮可愛的,從而愛上了她。

 

實際上,如果他們結婚的話,丈夫可能會為她還這麼"不懂事"而生氣。

 

很多文章裡都教給我們一些技巧:覺得自己快要在人前生氣的時候,深呼吸,在腦子裡數到35以後再說話。

 

這樣你說出來的話就會更理智一點。

 

或者自己先離開一會兒,把自己關起來發洩完了以後再出來見人。

 

禮貌已被重新定義

 

繼續再來談一下老年人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禮貌的問題。

 

不過好像每一代人都對年輕的一代看不慣,我父親的父親也是這樣教訓我父親他們的。

 

可是在很多重要的方面,現在社會上的人看起來好像又比以前更有禮貌了。

 

例如在銀行辦理跟錢有關事情的時候,現在大多數人會自覺地站在黃色的"一米線"以外,等前一個人辦完以後再走到櫃檯前;在住宅樓道裡亂堆雜物的人現在少多了,我小的時候可是常常看見樓梯拐角處被某家人霸佔,放滿他們家淘汰了卻還捨不得扔的舊沙發、爛椅子、電器包裝紙盒;在大街上吐痰、亂扔果皮的人也少多了。

 

新的一代人都面臨著新的社會環境,恐怕在很多方面"禮貌"都被重新定義了。

 

在看電影的時候,如果誰的手機響起來被認為是很不禮貌的。

 

可是上課的時候,當教授的手機在講臺上第五次震動起來,教授終於接了並對對方說:"我在上課,請半小時以後打過來",台下的學生普遍都覺得松了一口氣,而沒有過分苟責教授不禮貌。

 

現在說"您"的人也很少了,我們在發電子郵件或者網上聊天的時候使用更多的簡稱、說話更隨便,所以一般來說大家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

 

新型的公司裡提倡所有人都互相直呼名字,洋派一點的外企大家都互相叫英文名字,而不再是以前以稱謂區別級別高低的"王總"、"劉主任"、"小李"等等。

 

在擁擠的地鐵裡該不該給50歲的婦女讓座呢,前一段時間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

 

20年前這絕對是社會提倡的禮貌問題。

 

現在當然有60%的人認為還是應該讓座的。

 

不過另外有40%的人認為不一定,他們的理由是現在50歲的人不算老,還硬朗著呢;如果真是老人,退休了很空閒,就不要非湊在上班高峰的時間出門嘛;還有的人抱怨說自己晚上回家的時候已經筋疲力盡,卻不得不一再給別人讓座,因為自己是一個35歲的年輕男人,對方是上了年紀的婦女,可是自己累了一整天,而對方可能只是吃完飯出來遛遛彎兒。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一些新情況。

 

禮貌的規則總是在更新當中。

 

例如古時候的"三拜九叩"大禮在現在看來絕對是繁文縟節。

 

保留好的禮貌傳統

 

在我開始工作的第一年中,我絕對遵循以下的禮貌規則:無論在哪裡接電話,都先說"你好";使用很多的"謝謝";稱呼"您"。

 

後來有一次一位同事抱怨我用了太多的"謝謝"。

 

很多人甚至認為那樣說話反而顯得不真誠、過於客套、繁瑣和沒有必要。

 

最需要保持的禮貌傳統就是:永遠記住自己要有禮貌。

 

至於具體什麼樣才叫有禮貌,就要根據時間、地點、物件而定了。

 

有時候保持適度距離也是一種禮貌。

 

我有一位同事是模仿秀天才。

 

她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自己小時候跟爸爸回東北去玩的情形,她爸爸曾在東北當知青。

 

第一次見面,當地的大嫂就一把抓住她的手,熱情地說:"瞧這閨女長得,怎麼這麼俊啊……"現在的人普遍覺得過分的熱情讓人有點消受不了,而且也比較抗拒肢體的接觸。

 

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和同學相約去內蒙古玩。

 

在火車上,對面是倆女一男,看起來是結伴出來玩的白領模樣。

 

他們削水果弄得手上都是汁液,我們主動熱情地把我們的紙巾遞過去,結果對方卻淡淡的。

 

後來我們才想他們可能並不打算和陌生人攀談。

 

以前很多人認為鄰居、單位同事之間不能有隱私,似乎有隱私就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現在很多人認為我不想講話就可以不講話,不用事事向別人交代,也不一定要對陌生人微笑,一切看自己的心情而定。

 

有一些禮貌規則現在還普遍被認可:例如注意你的言辭;不要在同事聚會中醉酒,還失態的胡言亂語;如果不是違法或者涉及自己,不要干涉別人的事情;尊重老人、愛護孩子、謙讓婦女;在公共場合不要喧嘩、打鬧,不要損害公共衛生,要排隊等等。

 

粗魯越來越被認為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而禮貌則跟風度、以及教育水準等因素密切相關。

 

選自軟件《中華五千年詩詞文庫軟件V9.50》中《勵志庫》之《35前要做的33件事》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6 04:22 , Processed in 0.0937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