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篇之不要擠佔7小時睡眠】
經過了擁擠的交通、繁忙的工作、瑣碎的家務、以及捨不得不玩的娛樂、必須的梳洗之後,終於,可以把自己扔倒在柔軟的床上。
這時候通常會忍不住舒服地歎息一聲吧,四肢百骸都鬆懈了下來。
睡覺是一件人人必須的事情。
可是日常生活一旦忙亂起來,時間不夠用,我們總是首先想到犧牲睡眠時間。
晚上要趕報告,OK,晚睡3小時;朋友聚會,好的,晚睡4小時;決定從明天開始吃健康的早餐,所以早起半小時來準備;結婚了、有了小孩,再早起半小時做更豐盛的早餐……很多人不斷地擠佔睡眠時間,好不容易盼來的週末夜晚更是捨不得睡覺,玩到後半夜,覺得反正有週六、周日的時間可以睡到中午,可以把缺乏的睡眠補回來。
不睡不時髦
需要警惕的是:熬夜,減少睡眠時間用於工作或者娛樂現在常常被形容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許多媒體文章的言下之意似乎在說只有小公務員、小老百姓才會按時按點上下班,買菜做飯,過著乏味的生活。
拿高薪的外企白領們總是要加班,或者在各地四處亂飛地做專案;小資們在泡吧,喝紅酒--在馥鬱的夜裡,每家酒吧喝兩杯,然後去下一家酒吧,沿著一條街一直喝下去。
此種行為藝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喜歡。
記得大學時曾參加一個校際交流活動,香港的同學一般淩晨兩點才睡覺,同屋Maggie說自己那麼晚睡覺,還可以早上六點半去做Part-time(小時工),九點半再回來上課。
美國來的同學說他們試過在大考或打工期間,每天只睡十分鐘、一個小時。
我們這些北京去的傻孩子覺得簡直不可思議,自己天天都渴睡得很。
多姿多彩的生活也會讓人覺得疲憊。
日日如此逍遙,不生黑眼圈和皺紋就該念佛了。
一個普通人一生中有1/3的時間花在睡眠上,每天8小時,與標準的工作時間一樣多。
各人體質不一樣,渴睡一點的人一天要睡9-10個小時都是正常的。
一般認為,成年人每天睡7個小時就足夠了。
小時候我們受的教育說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睡覺上面。
最新的科學研究卻說"健康來自睡眠",鼓勵成年人享受睡眠,而不是強調控制過多的睡眠時間。
長期睡眠不足、失眠會帶來一系列的機體損害,包括思考能力減退、警覺力與判斷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內分泌紊亂等。
而擁有良好睡眠的人會在日常生活壓力面前可表現出更強的自信、自尊和獨立能力。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健康生活的三個鼎足,渴望健康,就必須重新估價睡眠對健康的意義,重視睡眠管理。
而在健康理念中,人們往往只注重飲食和運動,卻忽略了睡眠這個重要因素。
說起睡覺問題,我們馬上還會想到做夢。
有人說做夢是人生樂趣之一,很新穎的論調吧。
唐代有"南柯一夢"的故事:廣陵郡人淳於棼,一日在屋南大槐樹下和賓朋飲酒作樂,這棵大槐樹樹蔭就有數畝地大。
醉酒後的淳於棼坐在走廊上,夢入"大槐安國",娶了金枝公主,官任南柯太守,20年間享盡了榮華富貴。
我們還有"黃粱夢"的故事,進京趕考的書生,在客棧裡讓店主給他煮一碗黃梁米飯,自己朦朧睡去,夢中考中了狀元,封妻蔭子,極盡人間繁華。
每個人每天晚上都在做夢,有時候夢的內容精彩得像電影,不過只有當你在這時候醒來才會記得自己的夢。
科學的說法是,當人入睡後,理智的大腦也沉睡了,那些思維的碎片卻還在閃光。
那是現實生活之外的另外一個神秘世界。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研究苯分子結構的時候,一天倦極了在馬車裡昏昏入睡了。
睡夢中,苯分子好像都活動起來,在他眼前翩翩起舞,結成一條長鏈。
長鏈像蛇一樣扭動著,突然一口咬住了自己的尾巴,盤成了一個圓圈。
這時凱庫勒從夢中驚醒,忽有所悟:"答案是--苯分子是一個環狀結構。
"這個故事跟中國傳說中的"神筆馬良"畫畫、以及詩人們夢中得詩很類似。
克服入睡障礙
目前"國際睡眠日"活動在世界範圍內宣導克服睡眠障礙,因為比例很高的成年人都存在睡眠問題,主要表現為失眠、晚上久久難以入睡。
各種因素引起的失眠已成為威脅健康的原因,也是臨床常見的病症。
一個人長期習慣晚睡,就會造成早睡時睡不著。
而第二天早上的上班時間是固定的,你必須早起,所以睡眠不足。
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星期一。
經過週末的"放縱"之後,週一早上要按時起床簡直要命。
想到又要開始無聊的工作,以及任務目標帶來的巨大壓力,很多人盼望能逃避,頭疼腹痛等毛病也來了。
這被稱為"星期一綜合症"。
如果不是自己開公司,或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創意工作的話,還是習慣按時早睡的好,早上早起,精神狀態會好得多。
一周連續熬夜,並不是週末多睡兩個半天就能真的補回來的。
有一些方法可以使你入睡更容易些。
例如晚上喝杯牛奶,能使人心緒平穩,而少喝刺激性的茶和咖啡。
不要在睡前看恐怖、或者怪異的實驗性電影。
睡房佈置使用溫和的顏色;經常清洗被褥枕套,溫暖舒適的棉布床單能催人入睡。
最影響入睡的還是情緒問題,如果一直思考興奮或焦慮的事情,那麼當然很難入睡。
"冥思"時間是每天都應該留給自己的。
晚上留出十分鐘考慮一下今天的事情、明天的計畫,已經一些需要做決定的事情,也是讓自己頭腦清醒的過程。
躺到床上後就不要再想當天沒幹好的事。
有的人在睡房裡熏香、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也是催眠的好辦法,而且能增加生活情趣。
對付失眠問題,以前有一個建議是讓你"數羊"。
很多人一隻一隻羊數下去,反而越來越清醒。
這真是一種枯燥而痛苦的方法。
失眠的時候最怕的是懊惱、煩躁的心理,越想睡,越是睡不著。
睡不著的時候,與其躺在床上痛苦地輾轉反側,不如乾脆起身。
坐一會兒,看兩頁書,或者看看電視。
心情放鬆下來,也許不久就覺得睡意襲來,哈欠連天了。
瓊瑤說她小的時候娛樂不多,所以就常常自己呆著編故事。
她的小說雖然幼稚,也就是中學女生程度的夢想和詞彙,可是的確曾經安慰了一批小鎮少年孤獨寂寞的心。
我覺得晚上編自己的一個故事倒真是有助於入睡,想像情節發展、其中每一個細節的安排、主角的神色和動作、甚至衣角的花紋,每次故事想到一半就已經睡著了。
還有的人說是想一件自己愛死了的昂貴衣服或者珠寶,雖然很可能最後也不會購買,但是可以假設自己擁有了它,把配什麼穿、拎什麼包,會出現在什麼場合等等細節都想一遍,然後美美地睡過去。
總之,如果睡覺以前看了幾頁漂亮的雜誌,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會睡得更好。
定制個性睡眠計畫
35歲前,一般人要逐漸把睡眠控制在穩定的每天七八個小時。
嬰兒時期,一個孩子每天甚至可以睡20個小時。
到了老年,很多老人甚至淩晨三點鐘就起來做早飯,因為睡不著。
用一天當中1/3的時間睡覺的時候,是我們正當一生中最好年華的時候。
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奔逃于獸爪之間,所以我們有恐懼黑暗的天性,做夢還為失足掉下樹枝而驚出一身冷汗。
今天的嬰兒也會為你關掉了房間裡的燈、使他陷入黑暗而哇哇大哭。
電影《迷失東京》裡兩個失意的人都為睡不著而痛苦,光怪陸離的環境會加重這種不安。
能享受睡眠是一種福氣。
所以不要再用種種理由擠佔睡覺的寶貴時間,不要老是讓一件事情持續到該做另一件事情的時間段裡。
不得不過著"空中飛人"般忙碌生活的人,則一定要學會見縫插針地補足睡眠時間。
午飯後補個午覺;晚餐後先回家,學習歐洲人的養生之道,先睡一小覺然後再出去;做面膜的時候也可以小睡一會兒。
隨身的包裡放一副黑色的墨鏡或者眼罩,這樣坐飛機或乘車的時候就能隨時舒服的睡上一會兒了。
在有陽光的早上醒來,先不忙起床,靜靜地躺在哪兒看著穿透窗簾的光線;冬天下雨的時候睡個"回籠覺",聽窗外雨聲瀝瀝,想像春天的草長鶯飛。
這些都是睡覺的補充樂趣。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選自軟件《中華五千年詩詞文庫軟件V9.50》中《勵志庫》之《35前要做的33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