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笑】
【超時空康復和一切和諧的開始】 雷久南 十多年前我們一群到北京旅行的朋友,認識一位教授樂功(先天自然功)的大學教授,他傳授一個非常簡單易行的功法,只要開心即是練功,靜功是靜時開心,動功是做事走路時開心,這個功法來自一位老太太,據說當一個人快樂時,可接宇宙未污染的能量場,很多人經過練習樂功恢復健康。
某女士傷了背,本來躺著不能動,練功四十五分鐘後就可以坐起來,有高血壓的老太太一星期之內血壓就降下來了。
許許多多的病聽起來很難相信,這麼簡單的方法就這麼有效。
對一個「樂」不起來的人,假樂也有效。最近看到韓國研究腦功能二十多年的 李 先生Ilchi Lee寫的《腦吸呼》( Brain Respiration)讓我進一步的明白這其中原理。
人的腦主要分三層,最外層是大腦( Neocortex),所有思想判斷,理智上的都屬這部份,中間一層是邊緣腦( Limbic Brain),這是喜怒哀樂、荷爾蒙分泌、胃口(吃和情慾)和壓力反應處。
最內層是腦幹( Brainstem),消化、呼吸、血液循環,維持生命的最關鍵部份。
人的大腦因為過於發達,以致干擾到邊緣腦和腦幹。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因大腦的壓抑,會累積許多情緒反應,無法疏解,長期下來干擾到生命。
衰老現象的原因之一即如此。
老年人實際腦細胞一般上只死了 5%,但腦力的衰退和身體功能衰退原因,都是因為累積的負面情緒干擾到腦幹。
疏解情緒對於維持健康是很重要的,微笑是疏解情緒的一個好方法。
腦中不能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情緒。
壓抑或發洩都不好,唯有釋放,當負面情緒升起時,微笑的同時,負面情緒也會被釋放。
我的一位多年的朋友最近生活上壓力很大,對於要面對的情境非常煩惱。
我建議她用微笑來面對,特別是面對最煩惱的情境時。
她來信說很有效,釋放了許多壓力。如果想要釋放以前舊的情緒反應,則要刻意回想使煩惱升起的情境,當情緒出現時就微笑,開始時也許有困難,堅持做下去,負面情緒就會被釋放。
如果一些事不記得沒有關係,下次當一個類似的情境出現時,會觸發類似的情感反應,此時微笑可以將新的、舊的積壓情緒一起釋放。
有些小事情會引發強烈的情感反應,原因是引發了舊的沒有釋放的情緒。現在不妨試試看,將嘴角往上提,眼睛稍瞇,讓微笑散發到整個臉部,放鬆全身,特別是笑到疼痛僵硬的部份,不管現在心裏有多沉重、悲傷、煩惱、恐懼、憤怒、擔憂,不管什麼念頭升起,繼續微笑,深深的吐一口氣,輕鬆的吸氣,在放鬆微笑時,身體某部份也許會不由自主的抖動,這是能量進來疏通經脈和神經系統肌肉的反應。
讓僵硬的部份重新活過來,特別是脖子、尾骨部份放鬆,前後左右轉動,呼氣時可出聲「阿」字,讓氣送到腳底全身每一部份,如果想哭想喊叫,讓積壓的聲音出來,繼續微笑。
負面的情緒在釋放時,自然會再次體會這些情緒,只要微笑,就會被釋放,不要再進入這種情緒。
微笑時腦子會擴張,心臟放鬆,內分泌也會分泌止痛的荷爾蒙,經常微笑會將多年來累積的存貨清洗乾淨。
當負面情緒清洗後,自然會體會到一股天生的喜悅,此時不必再刻意的微笑,喜悅是來自內在泉湧上來的。
李先生在《腦呼吸》一書中說進入腦幹的感受是喜悅,是包容一切的愛心,也是「悟道」的體驗。
一旦一個人有這種體驗,他的生命會全心全意的為整個地球的福利而奉獻,他已知宇宙中沒有「個體」,只有「整體」,為整體的福利努力也就是為個體的幸福。
如果只為個體的幸福而傷到其他個體,結果是傷到整體,也傷到自己。
要進入腦幹需過兩道關卡,第一關是大腦到邊緣腦,懷疑是這個關卡的特質,第二關是邊緣腦到腦幹,所面臨的是恐懼,要突破這兩關才能進入腦幹龐大的力量。
李先生在腦呼吸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位母親抱著孩子在動物園的老虎籠外,一不小心將小孩掉進籠子,在這緊急狀況下媽媽突破兩個關卡,進入腦幹的力量,用手將鐵籠子拉開,將小孩救出,之後她完全無法移動鐵條。
我以前也看過為了救人,一個人可以將車子抬起。
是這個力量讓 梅 博士重新長骨頭、肌肉和神經。
一般人活在大腦意識層如懷疑、抗拒、批判和理智思維方式,或者活在邊緣腦的恐懼、憤怒、悲傷等,無法體會到喜悅。
所謂修行、修心的目的就是要過兩關,進入腦幹,進入宇宙喜悅的源頭。
修心的方法中,有個非常善巧有效的方法,可以突破大腦和邊緣腦的自衛反應,就是自他交換的修法。
我們每個人都希求擁有快樂、健康、幸福,不好的則給別人,恐懼來自怕失去我的,特別是我的身體,如果我們能克服自我保護的本能,承擔他人的痛苦,將自己好的、幸福、快樂、健康都給他人,則會突破恐懼,進入宇宙的能量。
有位患愛滋病的人士,藉用這個方法在四天的時間內完全康復。
梅博士提醒我們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們生命的供桌上供的是什麼?
我們祈禱的是什麼?因為我們放在供桌上的一切,都會反映到我們的生命中。
讓微笑供在生命的供桌上,讓微笑成為您的祝福。
微笑會帶來開心,宇宙中喜悅的能量是屬於您的,不需要有原因,讓微笑來康復自己、康復家庭、社會和地球。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wcn245-tsai/article?mid=100518&prev=100524&next=100495&l=f&fid=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