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5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麻黃湯方7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0 22:13: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麻黃湯方73

 

 

麻黃 去節,三兩 桂枝 二兩 甘草 炙,一兩 杏仁 湯浸,去皮尖,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一升,去上沬,內諸藥,者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方解〕:

 

名曰麻黃湯者。

 

君以麻黃也,麻黃性溫,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

 

桂枝性溫,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

 

證屬有餘,故主以麻黃,必勝之算也,監以桂枝,制節之師也。

 

杏仁之苦溫,佐麻黃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內而拒外。

 

飲入於胃,行氣於元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

 

不須啜粥而藉汗於穀也。

 

必須煮掠去上沬者,恐令人煩。

 

以其輕浮之氣,過於引氣上逆也。

 

其不用薑、棗者,以生薑之性橫散於肌,礙麻黃之迅升。

 

大棗之性泥滯於膈,礙杏仁之速降。

 

此欲急於直達,少緩則不迅,橫散則不升矣。

 

然此為純陽之劑,過於發汗,如單刀直入之將,用之若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後不解,便當以桂枝代之。

 

此方為仲景開表、逐邪、發汗第一峻藥也。

 

庸工不知其制在溫覆取汗。

 

若不溫覆取汗,則不峻也。

 

遂謂麻黃專能發表,不治他病,孰知此湯:

 

合桂枝湯,名麻桂各半湯,用以和太陽留連未盡之寒熱。

 

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湯,名桂枝二越婢一湯,用以解太陽熱多寒少之寒熱。

 

若陽盛於內,無汗而喘者,又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解散太陰肺家之邪。

 

若陰盛於內而無汗者,又有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以溫散少陰腎家之寒。

 

金匱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還魂湯,用以治邪在太陰,卒中暴厥、口噤氣絕,下咽奏效,而皆不溫覆取汗,因是而知麻黃湯之峻與不峻,在溫覆與不溫覆也,此仲景用方之心法,豈常人之所得而窺耶!

 

〔集解〕:

 

王肯堂曰:此方為元氣不虛者設也。

 

如挾時氣者,宜十神湯。

 

挾暑溼者,宜正氣湯。

 

挾寒者,宜五積散。

 

挾熱者,宜通聖散。

 

挾食者,宜養胃湯。

 

挾痰者,宜芎蘇散。

 

按肯堂之議誠當矣,然必證兼表裏,邪因錯雜 ,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乃可於諸方中斟酌選用,若脈證與麻黃、桂枝吻合,自當遵仲景之法治之。

 

即元氣素虛,或平素有熱,不宜麻桂者,亦必知劉完素、張潔古法,緩緩消息治之,庶不誤人,臨病之工,宜詳審焉。

 

吳綬曰:凡傷寒寒邪在表,閉其腠理,身痛拘急,惡寒無汗,須用麻黃辛苦之藥,開發腠理,逐寒邪,使汗出而解。

 

惟夏月炎暑之時,雖有是證,宜加涼藥方可用,如防風通聖散,三黃石膏湯是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9 14:32 , Processed in 0.08886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