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0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醫澈卷之一傷寒-兩感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9 04:3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今醫澈卷之一傷寒-兩感論

 

兩感論

 

傷寒一經有一經之症。

 

則有一經之治。

 

或傷於陽。

 

或傷於陰。

 

固不同也。

 

經何以言兩感哉。

 

傷寒有並病矣。

 

如云太陽未已。

 

復過陽明或少陽。

 

並之已盡。

 

則入裡。

 

未盡。

 

猶在表。

 

是陽與陽並也。

 

烏知陰不與陰並耶。

 

有合病矣。

 

如云太陽陽明齊病。

 

陽明少陽齊病。

 

或三陽合病。

 

則自下利是陽與陽合也。

 

烏知陰不與陰合耶。

 

有傳經矣。

 

如云一日太陽受之。

 

二日陽明受之。

 

三日少陽受之。

 

四日太陰受之。

 

五日少陰受之。

 

六日厥陰受之。

 

然有始終只在一經者。

 

有傳一二經而止者。

 

有越經而傳者。

 

有過經不解者。

 

是由陽傳入陰也。

 

若陰出之陽則愈矣。

 

有直中矣。

 

三陰受邪。

 

始終不發熱。

 

乃不從陽經傳入。

 

是陰自受病也。

 

則與陽不相侔矣。

 

若此者。

 

俱不可謂之兩感。

 

而所謂兩感者。

 

則一陰一陽同受病也。

 

如云太陽與少陰俱病。

 

則頭痛口乾而煩滿。

 

陽明與太陰俱病。

 

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

 

少陽與厥陰俱病。

 

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

 

不知人。

 

雖然。

 

三陽之頭疼身熱耳聾。

 

感於寒者。

 

則誠有之。

 

三陰之煩滿譫語囊縮。

 

則是傳經熱證。

 

若初感於寒。

 

則固未之或見也。

 

且傳經熱證。

 

與兩感之證。

 

既已相同。

 

何以於傳經者。

 

曰熱雖甚不死。

 

於兩感者。

 

曰必不免於死。

 

余不能無辨焉。

 

蓋傳經者。

 

由三陽入三陰。

 

始終發熱。

 

乃脈與證相合者也。

 

兩感者。

 

則一陰一陽。

 

外受寒為表實。

 

內受寒為裡虛。

 

必脈證不相合者也。

 

如嗣真云太陽症得少陰脈。

 

少陰症反發熱之例。

 

差足以當之。

 

故予嘗謂傳經之邪。

 

感之者多實。

 

故不即犯三陰而無慮其為甚。

 

兩感之邪。

 

受之者必虛。

 

故即兼及三陰而觸之即不免。

 

經雖不言虛實。

 

而雖甚必不免之辭。

 

不可充而見之哉。

 

若嗣真注兩感篇。

 

則依文配釋。

 

求之病情。

 

終不相符。

 

故予以嗣真太陽少陰之例。

 

推之於陽明太陰。

 

少陽厥陰。

 

當無不然。

 

又何疑之有。

 

附嗣真少陰症似太陽太陽脈似少陰不同論蓋太陽病。

 

脈似少陰。

 

少陰病。

 

證似太陽。

 

所以謂之反。

 

而治當異也。

 

今深究其旨。

 

均自脈沉發熱。

 

以其有頭疼。

 

故為太陽病。

 

脈當浮。

 

今反脈不浮而沉者。

 

以裡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

 

今身體疼痛。

 

故宜救裡。

 

使正氣內強。

 

逼邪外出。

 

而乾薑生附。

 

亦能出汗而解。

 

假若裡不虛寒。

 

則見脈浮。

 

而正屬太陽麻黃證也。

 

均自脈沉發熱。

 

以其無頭疼。

 

故名少陰病。

 

當無熱。

 

今反寒邪在表。

 

但皮膚鬱閉而為熱。

 

如在裡。

 

則外必無熱。

 

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

 

附子以溫少陰之經。

 

假使寒邪惟在裡。

 

當見吐利厥逆等症。

 

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

 

以此觀之。

 

表邪浮淺。

 

發熱之反尤輕。

 

正氣衰微。

 

脈沉之反為重。

 

此四逆為劑。

 

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可見熟附配麻黃。

 

發中有補。

 

生附配乾薑。

 

補中有發。

 

所謂太陽少陰脈沉發熱雖同。

 

而受病有無頭疼與用藥自別。

 

故並言之耳。

 

若誤治之。

 

其死必矣。

 

按嗣真云。

 

太陽症頭疼身熱。

 

是太陽感寒也。

 

脈當浮而反沉。

 

是少陰脈。

 

又非少陰感寒乎。

 

用四逆湯。

 

治少陰。

 

救裡為急。

 

不慮太陽之邪不出也。

 

又云少陰症脈沉。

 

是少陰感寒也。

 

不應熱而反發熱。

 

是太陽症。

 

又非太陽感寒乎。

 

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兼治太陽。

 

以發表熱。

 

不慮少陰之經不溫也。

 

雖然。

 

太陽症而脈浮。

 

復兼吐利。

 

將獨治太陽乎。

 

少陰脈沉而發熱。

 

不兼太陽。

 

則又當專主少陰矣。

 

不可不知。

 

由此推之。

 

如陽明身熱潮熱。

 

而脈微弱下利四肢厥冷。

 

則又是太陰矣。

 

寧獨主陽明也乎。

 

不得不參附子理中等湯。

 

救太陰之裡也。

 

少陽寒熱往來。

 

而脈細蛔厥煩躁腹疼。

 

則又是厥陰矣。

 

寧獨主少陽也乎。

 

不得不參吳茱萸等湯。

 

救厥陰之逆也。

 

蓋陽症陽脈。

 

易辨也。

 

陽症陰脈。

 

症假脈真也。

 

又有症假而脈亦假者。

 

如陰極發躁。

 

欲投水中。

 

脈來鼓指。

 

重按全無。

 

內真寒而外假熱也。

 

更有脈澀肢冷。

 

嘔逆便秘。

 

伏熱於中。

 

水極似火。

 

火極亦似水也。

 

凡此者又豈可與兩感同論哉。

 

要之治其本者。

 

百不一失。

 

治其標者。

 

百不一得。

 

臨症者慎旃。

 

四逆湯

 

附子(二錢) 甘草 乾薑(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細辛(各二錢) 附子(一錢) 水煎服

 

理中湯人參 白朮 乾薑(各一錢) 甘草(八分) 水煎服。

 

腹痛甚。

 

加附子。

 

寒而吐者。

 

加生薑。

 

小便不利。

 

加茯苓。

 

腎氣動者。

 

去術。

 

吳茱萸湯吳茱萸 生薑(各三錢) 人參(一錢) 水盅半。

 

棗一枚。

 

煎七分服。

 

引用網址http://jicheng.sabi.tw/jcw/book/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7:04 , Processed in 0.3593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