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病-經斷前後諸證】
[辨證論治] 辨證以腎陰陽之虛為主,治療以調治腎陰陽為大法,若涉及他髒者,則兼而治之。
腎陰虛型主要證候:經斷前後,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烘熱汗出,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口燥咽乾,或皮膚瘙癢,月經週期紊亂,量少或多,經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經斷前後,天癸漸竭,腎陰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養,故頭暈耳鳴;腰為腎府,腎主骨,腎之精虧血少,故腰酸腿軟;腎陰不足,陰不維陽,虛陽上越,故烘熱汗出;水虧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腎陰不足,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故五心煩熱,口燥咽乾;精虧血少,肌膚失養,血燥生風,故皮膚瘙癢:腎虛天癸漸竭,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經週期紊亂,經量少或多,色鮮紅。
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征。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育陰潛陽。
方藥舉例:六味地黃丸(《兒藥證直訣》)加生龜板、生牡蠣、石決明。
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 若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以致心腎不交者,症見心煩失眠,心悸易驚,甚至情志失常,頭暈健忘,腰酸乏力,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宜滋陰補血,養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人參、玄參、當歸身、天冬、麥冬、丹參、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酸棗仁、生地、硃砂、柏子仁 若腎陰虧,水不涵木致肝腎陰虛者,症見頭暈耳鳴,兩脅脹痛,口苦吞酸,外陰瘙癢,舌紅而乾,脈弦細。
治宜滋腎養肝,方用一貫煎(《柳州醫話》)。
沙參、麥冬、當歸、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若肝腎陰虛甚,以致肝陽上亢者,症見眩暈頭痛,耳鳴耳聾,急躁易怒,面色紅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宜育陰潛陽,鎮肝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白芍、玄參、天冬、川棟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若情志不遂,以致肝鬱化熱者,症見頭暈目眩,口苦咽乾,心胸煩悶,口渴飲冷,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宜疏肝解鬱清熱,方用丹梔逍遙散。
腎陽虛型主要證候:經斷前後,頭暈耳鳴,腰痛女哳,腹冷陰墜,形寒肢冷,小便頻數或失禁,帶下量多,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色淡質稀,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
證候分析:經斷前後,腎氣漸衰。
腎主骨生髓,腰為腎府,腎虛則髓海、外府失養,故頭暈耳鳴,腰酸腿軟;腎陽虛下焦失於溫煦,故腹冷陰墜;膀胱氣化失常,關門不固,故使小便頻數或失禁;氣化失常,水濕內停,下注沖任,損傷帶脈,約固無力,故帶下量多;腎陽虛沖任失司,故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血失陽氣溫化,故色淡質稀;腎陽虛命火衰,中陽不振,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腎主黑,腎陽虛腎水上泛,故面色晦黯。
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也為腎陽虛衰之征。
治療法則:溫腎壯陽,填精養血。
方藥舉例:右歸丸。
若腎陽虛不能溫運脾土,致脾腎陽虛者,症見腰膝痠痛,食少腹脹,四肢倦怠,或四肢浮腫,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緩。
治宜溫腎健脾,方用健固湯加補骨脂、仙靈脾、山藥。
若腎陰陽俱虛者,症見時而畏寒惡風,時而潮熱汗出,腰酸乏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苔薄,脈沉細。
治宜補腎扶陽,滋腎養血,方用二仙湯(《中醫臨床方劑手冊》)加生龜板、女貞子。
仙茅、仙靈脾、當歸、巴戟、黃柏、知母 方中仙茅、仙靈脾、巴戟補腎扶陽;生龜板、女貞子、當歸滋腎養血;知母、黃柏滋腎陰而瀉相火。
全方腎陰陽雙補,使腎陰腎陽恢復平衡,經斷前後諸證自能向愈。
引自:http://www.chinesemedicine.com.hk/disc600big5/upload/viewthread.php?tid=1631&extra=page%3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