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4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顧松園醫鏡卷六射集傷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4 04:5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顧松園醫鏡卷六射集傷寒

 

傷寒

 

傷寒一書,系東漢張仲景先生所著,為歷代醫家施術之藍本,因仲景居北方之地,寒氣凜冽,其藥多用辛甘溫熱重劑。

 

若在南方,寒不甚嚴,且去古漸遠,人之元氣漸薄,故其法可師,而其藥則有時可改。

 

非違仲景也,變而通之,以從時地,斯真善學仲景者也。

 

治傷寒大法,如見太陽病,頭疼發熱惡寒,身疼腰疼,脊強無汗,脈浮緊而不數,為不傳經,煩躁脈急數者,是欲傳經,宜先發汗以解表邪,香蘇散加羌、防、芎、豉等藥治之,得汗為解,頭疼發熱自汗,脈浮緩為傷風,宜實表,投以羌防香蘇散。

 

即上方去蘇葉,加白芍,汗止為解。

 

若外症頭疼身疼不解,而見目疼鼻干,不得臥者,是邪已傳陽明,未離太陽,即系太陽陽明症。

 

治有二法。

 

不嘔無汗,羌防香蘇散加葛根,或羌活湯中加之。

 

喜涼惡熱自汗,煩躁口渴飲冷,羌活東加石膏知母麥冬,大劑與之,若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是已離太陽,未接少陽,謂之正陽明經病。

 

不嘔無汗,宜葛根湯辛涼之劑以解肌。

 

若喜涼惡熱,自汗煩躁,口渴飲冷,咽燥唇裂,舌苔芒刺,譫語潮熱,甚則發呃發厥,發斑發狂,脈洪大者,是屬正陽明腑病。

 

治亦有二法。

 

大便不硬,或雖硬而腹無所苦,宜大劑竹葉石膏湯,解熱生津止渴,而退胃熱。

 

若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疼或腹滿疼,手不可按,轉失氣者,此有燥糞也,當承氣湯下之,以開結除熱,而存津液,不可大下,恐傷其正。

 

下後按其腹中不疼,即病已解,如仍滿疼,是燥糞未盡,病重藥輕故也,當再下之,以腹中和,二便通為度。

 

若脈弱或不能食,其人本虛,勿輕議下,必不得已,或用補瀉兼用之法,寓戰於守可也。

 

或黃龍湯,或承氣養榮湯,隨宜用之。

 

若陽明症未解,兼見少陽症之口苦咽乾,目眩耳聾,是邪已入少陽,未離陽明,謂之少。

 

陽陽明症,只以小柴胡加葛根,加減為治。

 

若見往來寒熱,頭角微疼,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是邪傳足少陽也,小柴胡東加減治之。

 

所謂合病者,如太陽症之頭疼惡寒身疼,陽明症之目疼鼻干不得臥,少陽病之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苦滿,各有專司,或太陽與陽明,或陽明與少陽,二經表症,各見一半,不偏多少,俱半兼陽明。

 

邪既相合,胃中水穀不安,必自下利,不下利者,亦必有上逆而嘔,或喘而胸滿之裡症。

 

以太陽邪在胸,陽明邪在胃,兩邪相合,必上攻其肺,所以喘而胸滿。

 

兩經之邪會合胸腹而不傳,真為合病,若無胸腹表裡相合之征,即是傳經未罷,不為合病矣。

 

治太陽陽明合病,協熱下利者,以羌、葛解兩經之邪,芩、連清在裡之熱,而調服天水散。

 

心下痞者,加栝蔞實。

 

陽明少陽合病,協熱下利者,芍藥黃芩湯,加柴葛治之。

 

大抵二經合病者,必用二經之主藥,三經合病,必用三經之主藥為治。

 

治並病之法,亦如是。

 

並病者,不論多少,或一經見三、五症,或一經見一症二症,即是。

 

必太陽病多,陽明少陽症少,羈留時日,故為並病。

 

若陽明、少陽症多,太陽症少,不羈時日,頃刻傳過它經,不為並病也。

 

壞病者,乃誤施汗吐下溫針,病仍不解,反增病劇,故為壞病。

 

病在三陽,未及於陰,即汗多亡陽厥逆,筋惕肉 ,以誤汗之所致;腹中飢不能食,嘔吐不止,以誤吐之所致;結胸痞滿利下,以誤下之所致;驚狂起臥不安,以誤灸之所致。

 

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症治之。

 

傷寒六、七日,或十二至十四日,經氣旺而當復之時猶未愈,謂之過經不解,正氣多虛,尚有表症宜汗者,微汗之,有裡症宜下者,微下之。

 

如其年壯力盛者,不在禁例,隨病制宜。

 

若傳至三陰,邪熱入裡,雖云陰分,病屬於熱,總宜清解邪熱為治。

 

渴者竹葉石膏湯,不渴心下痞者,黃連、栝蔞、枳殼,麥冬之屬以清之,分而言之,如見太陰病之腹滿咽乾,吐而食不下,自利而腹痛,宜芍藥黃芩東加減治之。

 

若見少陰病之口燥舌乾而渴,身涼欲寐,脈沉細數,宜黃連阿膠東加地、冬、知、柏之屬,以清解熱邪,滋養腎水為治,如舌苔黑刺,不大便,而小便不利者,乃腎水津液皆竭,急宜大劑煎湯,十中或救一、二。

 

若見厥陰病之煩滿,囊縮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者,本經之邪,衝心入胃,無所不至,急宜龍膽清肝飲救之。

 

須知三陰症中,俱有復轉陽明,而成胃實可下之症,如腹中大實滿痛,手不可按者,是太陰轉陽明也,可下。

 

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者,是少陰轉陽明也,可下。

 

協熱下利譫語者,有燥糞也,是厥陰轉陽明也,可下。

 

若邪不轉入陽明,大便不堅硬者,慎勿輕下,或邪未結於下焦,少腹不堅痛,而誤用芒硝,以伐真陰,洞泄不已,元氣將脫,宜用大劑理中湯,加白芍、大棗、烏梅,不止,佐以升提固澀之劑。

 

病新愈後,元氣已虛,邪熱未淨,或起居作勞,復發熱者,謂立勞復,宜甘寒益虛清熱之藥,隨症施治。

 

因多食而復發者,謂之食復。

 

緣脾胃氣弱,不能消穀,輕則健脾消食,重則微下,或用攻補兼施之法可也。

 

但日暮微煩者,當減損穀食,休養脾胃,不藥自愈。

 

以上既明傷寒,既明六經症治,以及合病並病壞病,過經不解,並勞復食復等症,而尤不能無言者,其治法之要,不可不悉也。

 

節庵云:傷寒治法,得其要領,易如拾芥,若求之多岐,則支離破碎,如涉海問津矣。

 

蓋脈症與理而已。

 

脈以浮大數滑為陽,沉小遲澀為陰。

 

叔和云:指下難明者真言也,夸言通曉者,但能言而不能行也。

 

余嘗法節庵之秘,專以浮沉遲數大小滑澀,察其有力無力,則病之表裡虛實,陰陽寒熱,無遁情矣。

 

證者,如獲賊則證其為盜,故一經有一經之的證,如上文之所述者,皆是。

 

如見何經之症,即發何經之藥。

 

仲景曰:日數雖多,但有表症而脈浮大者,仍宜解表,日數雖少,但有裡症,而脈沉實者,即當攻裡。

 

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用藥當如盤珠,慎勿刻舟求劍。

 

景岳云:余嘗治此症,多非本門正方,輒隨手而應,無他,藥對症而已矣。

 

所謂理者,知其常,通其變也。

 

得真理則治無一失。

 

昔賢治傷寒立六法,曰:汗、吐、下、溫、清、補。

 

夫表有邪,不汗之何從而出。

 

仲景曰,凡發汗,溫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可半日中盡三服。

 

又曰: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初病即治,不等早晚,則易愈。

 

此所以汗不嫌早。

 

但汗法有三:一曰溫散。

 

經云:發表不遠熱。

 

又曰:寒無犯寒,故身雖大熱,必用辛溫。

 

二曰涼解。

 

炎熱熾盛,表裡枯涸,陰氣不營,亦不能汗,宜用辛涼。

 

三曰平解。

 

病在陰陽之間,既不可溫,又不可涼,但宜用平解表而已。

 

二曰吐。

 

吐者治在上也。

 

吐中有發散之意,可祛胸中之實邪,若無實邪在上,不可用之。

 

故所用既少,而法亦無多。

 

三曰下。

 

下者攻其裡也。

 

實邪內結,不下從何而去,但當察症之輕重緩急而變通用之,若非大滿燥實堅者,不可輕下,此所以下不嫌遲也。

 

四曰溫。

 

溫者溫其中也。

 

臟有寒氣,不溫之何自而除。

 

然傷寒乃傳經熱症,豈有中反變寒之理,或因過用寒涼,間有可溫之者,所當詳審。

 

節庵云:誤用薑、附,令人失血發狂,辛熱耗其津液,燥熱助其邪熱,庸醫殺人莫此為甚。

 

五曰清。

 

清者清其熱也。

 

有熱無結,本非下症,若不清之,熱何由散,下後余邪,亦宜清也。

 

六曰補。

 

補者救其虛也,蓋人受外感之邪,惟元氣旺者,始能領藥勢以驅邪外出,所以虛弱之人,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去,非真取其補養虛弱也。

 

即和解攻裡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正氣得伸,則邪氣自不爭而退舍,不過借之以得其平,亦非偏補一邊之意也。

 

而不知者,方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而彌熾,斷不敢用,以致體虛病感之人,百無一活!獨不觀古方解表,有參蘇飲,敗毒散,和解有小柴胡湯,白虎湯,攻裡有黃龍湯,皆借人參之力,領出在內之邪,仲景、節庵,未嘗不用,蓋不當用參而用之殺人者,皆是與 、朮、歸、薑、桂、附等藥同行溫補之所致,不與羌、蘇、柴、葛、芩、羔、硝、黃同用汗下和解之法所致。

 

汗下和解藥中,兼用人參,並不傷人,嘉言辨之甚明,且誓之曰:今後有以汗下和解藥中,不宜用人參之言誤人者,死入犁耕地獄。

 

景岳亦云:傷寒雖其萬變,虛實二字,可以提綱,正勝則愈,邪勝則死。

 

正氣實者,雖感大邪,其病亦輕,抗力強也。

 

正氣虛者,雖感微邪,其病亦重,抗力弱也。

 

氣實而病者,攻之即愈,雖不服藥,經盡即安,何足慮也,所可慮者,惟挾虛耳。

 

但今之人,患挾虛傷寒者,十嘗六、七,而庸淺之輩,不能察其虛而為之補救,且恣意攻之,不死何待。

 

又曰:如表邪不解,屢散之而汗不出者,陰氣不能達也。

 

蓋汗即水也,水既不足,汗自何來?人知汗屬陽分,升陽可以解表,而不知汗生於陰,補陰最能發汗,今有飲水而汗出者,即其驗也。

 

又如內熱不解,屢清之而火不退者,陰不足也。

 

人知惟寒涼可以祛熱,而不知壯水方能熄火也。

 

故人傷於寒而為熱,則陽勝陰傷,是當補陰,所以傷寒偏死下虛人者,以邪傳少陰,熱涸殘陰也。

 

沈氏云:人有房勞傷其陰,復遇風寒乘虛感入腎間,即病身熱似火燎,口渴煩躁,經謂是人陰氣虛,陽氣盛,少水不能制盛火,而陽獨治,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也。

 

必以大劑先滋其陰,俾陰氣不絕,然後疏表,始為合法。

 

知此六者,用藥即握傷寒之要,不必求之多岐矣。

 

至若觀病法則之精,無過節庵,姑舉其所言,而補其所未備。

 

凡治傷寒,先問始於何日,以知久近;起於何因,以知病本,時下所見何症,依經斷為何病。

 

次問飲食之喜惡多寡,二便之滑澀有無,以察其腸胃之乖和。

 

口之渴與不渴,飲水之多與不多,以察其津液之存亡。

 

然後觀神色,以定其吉凶。

 

目赤為熱甚,目黃為疸症,但發黃有濕熱瘀血之不同。

 

次看唇齒潤燥,以及舌上有無苔狀,辨裡熱之輕重,聽其聲之清濁長短若何,識其在中之虛實。

 

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少腹有無痛處,如按之而痛,當審其氣結胸胃與瘀血之異。

 

更當究其服過何藥,效與不效,並平素有無宿疾病症,一一詳明,參之以脈,則有是病,即用是藥,病千變,藥亦千變,無不桴鼓附應矣。

 

但雜症之類傷寒者甚多,嘉言雖云類傷寒名目一出,則頭上安頭,愈求愈失,其言果善。

 

然後學失此辨症之一法,似為缺文,故仍為拈出以明之。

 

夫類傷寒,節庵分為五症。

 

一曰痰飲。

 

中脘傷痰,亦能憎寒發熱自汗,胸膈滿悶喘逆,但頭不痛,項不強,與傷寒異耳。

 

二曰食積。

 

胃中傷食,亦身體發熱,間有頭痛,但身不痛,必左脈平和,右脈有力,有噯腐吞酸,痞脹滿痛等症,與傷寒異耳。

 

三曰虛煩。

 

謂諸虛煩熱,如勞倦傷脾,亦發熱自汗,但不頭痛,亦不惡寒,必左脈和平,右脈無力,少氣懶言,四肢倦怠。

 

又如縱欲傷腎,亦微寒發熱,或頭脹微痛,但其發時,必在午後子前,有五心煩熱,腿脛酸軟,腎虛諸症,與傷寒異耳。

 

四曰瘀血。

 

因斗毆跌仆,負重閃挫,血瘀在外,或即發,或久遠而發,亦寒熱自汗,但心胸或脅下,或少腹,按之滿痛為辨耳。

 

五曰香港腳。

 

足受濕氣,亦頭痛發熱,惡寒嘔逆,但起於腳脛腫痛為異耳。

 

傷寒雖重症,能明六經症治,合病並病諸病,以及六法治要,觀病準繩,更詳審類傷寒諸症,如是投劑,而猶誤殺人者,吾未之前聞。

 

雖云大略,孔子曰:舉一隅當以三隅反。

 

易曰:變而通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所謂由淺而入深,由博而反約者,其在斯乎。

 

學人慎勿忽諸。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2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5 15:3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