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傷暑】
傷暑(霍亂、攪腸痧)
古稱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暑陰而熱陽也。
不思暑字,以日為首,正言熱氣之襲人耳。
夏日烈烈,為太陽之亢氣,人觸之,則生暑病。
至於靜而得之者,乃納涼於深堂水閣,大扇風車,嗜食瓜果,致生寒疾,或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者,外感於寒也,或嘔吐腹痛,四肢逆冷者,直中於寒也。
與暑証有何干涉?大抵暑証辨法,以自汗、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虛為的。
然有傷暑、中暑、暑閉之不同。
傷暑者,感之輕者也,其症煩熱口渴,益元散主之。
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悶不醒或煩心、喘 、妄言也。
昏悶之際,以消暑丸灌之,立醒。
既醒,則驗其暑氣之輕重而清之,輕者益元散,重者白虎湯閉暑者,內伏暑氣,而外為風寒閉之也。
其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者,風寒也。
口渴、煩心者,暑也。
四味香薷飲加荊芥、秦艽主之。
又有暑天受濕,嘔吐瀉利,發為霍亂,此停食伏飲所致,宜分寒熱治之。
熱者,口必渴,黃連香薷飲主之。
寒者,口不渴,藿香正氣散主之。
更有乾霍亂証,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攪腸大痛,變在須臾,古方以燒鹽合陰陽水引而吐之,或以陳皮同煎吐之,或用多年陳香櫞煎湯更佳,俗名攪腸痧、烏痧脹,皆此之類,此系穢氣閉塞經隧,氣滯血凝,脾土壅滿,不能轉輸,失天地營運之常,則脹閉而危矣是以治法宜速,切戒飲粥湯,食諸物,入口即敗,慎之慎之。
消暑丸、益元散 (見類中。)
白虎湯 (見陽明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