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5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寒熱門上熱下寒上寒下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4:54: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寒熱門上熱下寒上寒下熱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

 

《脈經》云:熱病所謂陽附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陰氣下爭還心腹滿者死。

 

所謂陰附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陰氣上爭還得汗者生。

 

《靈樞經》云: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東垣云:另有上熱下寒。

 

經曰: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

 

若陰中火旺,上騰於天,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臟之血絡,引而下行,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

 

慎勿獨瀉其六陽,此病陽亢,乃陰火之邪滋之,只去陰火,只損血絡經隧之邪,勿誤也。

 

聖人以上熱下寒,是有春夏無秋冬也。

 

當從天外引陽下降入地中,此症乃上天群陰火熾,而反助六陽不能衰退,先於六陽中決血絡出血,使氣下降,三陰雖力微,能逐六陽下行,以陰血自降故也。

 

亦可謂老陽變陰之象也。

 

故經云:上熱下寒,視其虛脈下陷於經絡者取之,此所謂引而下之也。

 

但言絡脈皆是也。

 

病大者,三棱針決血,去陽中之熱,熱者,手太陽小腸中留火熱之邪,致此老陽不肯退化為陰而下,故先決去手太陽之熱血,使三陰得時之用而下降,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舉藏也。

 

乃瀉老陽在天不肯退化行陰道者也。

 

至元戊辰春,中書參政楊公正卿,年逾七十,病面顏鬱赤,若飲酒狀,痰稠黏,時眩暈,如在風霧中,一日會都堂,此症忽來,復加目瞳不明,遂歸。

 

命予診候,兩寸脈洪大,尺脈弦細無力,此上熱下寒明矣。

 

欲藥之,為高年氣弱不任。

 

記先師所論,凡上熱譬猶鳥巢高顛,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針於顛前發際,疾刺二十余,出紫黑血約二合許,即時頭目清利,諸苦皆去,自後不復作。

 

中書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風,至元戊申末,因酒病發,頭面赤腫而痛,耳前後腫尤甚,胸中煩悶,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脛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臥於床,飲食減少,精神困倦而體痛。

 

命予治之,診得脈浮數,按之弦細,上熱下寒明矣。

 

《內經》云:熱勝則腫。

 

又曰:春氣者,病在頭。

 

《難經》云: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蓋取其易散,故遂於腫上約五十余刺,出血紫黑約一杯數,頃時疼痛消散。

 

又於氣海中大艾灸百壯,乃助下焦陽虛,退其陰寒。

 

次於三裡二穴各灸三七壯,治足下寒,引導陽氣下行故也。

 

遂制一方,名曰既濟解毒湯,以熱者寒之。

 

然病有高下,治有遠近,無越於此。

 

以黃芩、黃連苦寒,酒製為引,用瀉其上熱。

 

桔梗、甘草辛甘溫升,佐諸苦藥治其熱。

 

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陽中之陽,散發上熱。

 

連翹苦辛平,散結消腫。

 

當歸辛溫,和血止痛。

 

酒煨大黃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煩熱。

 

投劑之後,腫散痛減,大便利。

 

再服,減大黃。

 

慎言語,節飲食,不旬日良愈。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2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0 11:21 , Processed in 0.25000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