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門法律 卷一 先哲格言4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 16:4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門法律 卷一 先哲格言41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雖三尺童子。

 

皆知之矣。

 

至於五實五虛,豈可與泛泛虛實同藥哉?夫一身猶一國也,如尋邑百萬圍昆陽,此五實證也,故蕭王親犯中堅而督戰。

 

如河內飢而又經火災,此五虛證也,故汲黯不避矯詔而發倉。

 

此可與達權通變者論,不可與貪常嗜損者說也。

 

夫五實為五臟俱太過,五虛為五臟俱不及,《內經》言此二證皆死,非謂必死也,謂不救則死,救之不得其道亦死也。

 

其下復言,漿粥入胃,則虛者活;身汗後利,則實者活,此兩言自是前二證之治法也。

 

後人只以之斷驗死生,見虛者漿粥不入,實者汗利俱閉,便委之死地,豈不謬哉?夫漿粥入胃而不注泄,則胃氣和,胃氣和,則五虛皆實也,是以生也。

 

汗以泄其表,利以泄其裡,並泄則上下通,上下通則五實皆啟矣,是以生也。

 

(張子和)

 

虛損之微者,真火尚存,服寒涼藥猶可。

 

虛損之甚者,真火已虧,藥以寒涼,豈能使之化為精血,以補其虛乎?虛損之證,皆下寒上熱,蓋所謂水火不交者也。

 

其重感於寒者,則下焦作痛,不感寒者則不痛,至於上焦燥熱則一也。

 

上焦方苦煩熱,得寒涼之藥則暫快,遂以為藥之功,故喜服之。

 

不知寒涼之藥,不久下注,則下元愈寒。

 

火熱為寒所逼,上行則上焦復熱愈甚,展轉反復,遂至沉錮而不可救,是則以寒涼補陰,非徒無益而且有害,世人蓋陰受其害而不知也。

 

治之補以寒涼,佐以溫熱,補三佐二,空心涼服,所謂熱因寒用者也,久則精生熱退,而病愈矣。

 

(何柏齋)

 

《經》云:陰虛生內熱,奈何?

 

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嗟夫!此內傷之說之原乎。

 

夫人身之陰陽,有以表裡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氣血言者;有以身前身後言者;有以臟腑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余如動靜語默起居之類甚多,不必悉舉。

 

此所謂陰虛之陰,其所指與數者皆不同。

 

蓋勞動之過,則陽和之氣,皆亢極而化為火矣,況水穀之氣又少入,是故陽愈甚而陰愈衰矣。

 

此陰虛之陰,蓋指身中之陰氣與水穀之味耳,或以下焦陰陽為言,或以腎水真陰為言,皆非也。

 

夫有所勞役者,過動屬火也。

 

形氣衰少者,壯火食氣也。

 

穀氣不盛者,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

 

上焦不行者,清陽不升也。

 

下脘不通者,濁陰不降也。

 

夫胃受水穀,故清陽升而濁陰降,以傳化出入,滋榮一身也。

 

今胃不能納,而穀氣衰少,則清無升而濁無降矣。

 

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無病時,則謂之不行不通耳。

 

上不行下不通則鬱矣,鬱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故胃氣熱則上炎,熏胸中而為內熱也。

 

東垣所言,正與經旨相合,固宜引此段經文於內外傷辨以為之主,乃反不引此,卻謂火乘土位,此不能無疑者也。

 

又《經》曰:勞者溫之。

 

溫者養也,東垣以為溫涼之溫,謂宜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

 

又改損者益之,為損者溫之。

 

又以溫能除大熱為《內經》所云,而遍考《內經》,並無此語,亦不能無疑者也。

 

然溫藥之補元氣瀉火邪者,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

 

蓋溫能益氣,甘能助脾而緩火,故元氣復而火邪息也。

 

夫宜用溫藥以為內傷不足之治則可,以為勞者溫之之注則不可,苟以補之、除之、抑之、舉之、散之等語,比類而觀焉,則其義自著矣。

 

(王安道)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7:37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