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二 內傷 論130】
論 《內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是故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此內外陰陽腑臟虛實之不同也。
舉世醫者,但見惡寒發熱、頭目沉重之證,更不察內外虛實,便作傷寒模糊處治,輒用仲景汗下解利之法治之多死,良可嘆哉!我東垣先生,憫生靈之夭枉,著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等書,一皆以扶植胃氣為本,誠萬世不刊之妙典也。
其諄諄告誡之意,屢以飲食失節、勞役過傷為言,而立補中益氣等湯為主治。
若能確守其法而行之,無有不驗。
惜乎今之醫者,多承因習之弊,懵然不識機變,睥睨其書而不視。
間有讀者,不明脈候虛實,不偏於此則偏於彼,或遇內傷挾痰與食,清氣怫鬱於下、濁氣填塞胸中之候,驟以補中益氣等藥一試,則氣滿痞塞,遂謂補藥不宜於此證也,決意改用汗下解利之法,醫死而不之悔。
故王安道有內傷不足中有有餘之議,此發東垣之所未發者耳。
學人宜潛心究察其虛實似是之非,庶不夭人之天年也。
東垣辨內外虛實之法,學人宜熟玩於胸中,臨證之際,庶無魯魚亥豕之訛焉。
抑考辨惑論曰:夫外傷風寒有餘之證,其發熱惡寒,寒熱並作。
其熱也,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熱在表也。
其口鼻氣塞不通,心中煩悶不安。
其惡風寒也,稍似裸體,便不能禁,雖重衣濃幕,逼近烈火,終不能御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邪傳入裡乃已。
語聲重濁,前輕後重,高厲有力,腹中和,口知穀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手背熱,手心不熱,是皆外感有餘之候也。
其內傷飲食勞役不足之證,其發熱惡寒,寒熱間作。
及熱也,蒸蒸燥熱,發於肌肉之間,捫之烙手,明其熱在內也。
其口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
其惡風寒也,居露地中,遇大漫風起卻乃不惡,惟門窗隙中些少賊風則大惡之,亦必待其陰陽既和,汗出則已。
語言困倦,前重後輕,氣不相續,腹中不和,口不知穀味,大小便或閉或溏,或心下痞悶,或胸中如刀 之痛,手心熱,手背不熱,是皆內傷不足之候也。
以此辨之,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
愚故略述東垣之言,以為後學之矜式耳。
臨證又當參考其脈候,求其有餘中之不足,或不足中之有餘,或外感挾內傷,或內傷挾外感,視其輕重而權宜用藥以施治之,庶幾登東垣之堂而為當世之司命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