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6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真人的境界: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7 10:55: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真人的境界: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

  

上古時代得道的真人,代表我們老祖宗的,夠得上稱為“大宗師”的人,有了出世的修養成就,然後再做入世的事業,所謂能夠救世救人,莊子稱他們為真人、至人。
 

“古之真人,其狀羲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上古時代得道的真人,代表我們老祖宗的,夠得上稱為“大宗師”的人,有了出世的修養成就,然後再做入世的事業,所謂能夠救世救人,莊子稱他們為真人、至人。
 

這些真人外表的作為,非常講仁義,為仁義而為之,可以犧牲自我,卻不結黨不用私,是天下為公的。
 

所以,做了就做了,不希望你來恭維我,力所當為、義所當為的事,做完了不需要別人知道。
 

莊子這裏不提仁只講義,這個義不是義氣,是講愛人的發揮。
 

儒家孟子解釋義:“義者,宜也。”中庸之道,恰如其份,恰到好處就是宜。
 

舉例來講,火燒起來了,我趕快挑水滅火,水不夠再去挑,萬一挑累了就算了,聽其天命,反正我盡力了,這就是“宜”,做到恰到好處就算了。
 

墨子對義的解釋帶一點俠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義也。”“天下有難,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自己犧牲了在所不惜,這是墨家的思想。
 

莊子這裏講的“義”是近于墨家的義,不是儒家的義。
 

“若不足而不承;”得了道的人做人處世,永遠沒有自滿,覺得自己好像永遠不夠。
 

“而不承”,不接受什麼,也不想什麼東西屬於自己,只有拿出來的。
 

中國歷史上,很多道家的人物出來因應時勢,撥亂反正以後,“功成、名遂、身退”,一個個都溜走了。
 

為什麼呢?他們都很謙虛:“我德性不夠啊,天下國家你搞就好了嘛。”是永遠都不滿足自己的。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道家做人都是內方外圓的,雖然對人都很和藹,無可無不可,但是他沒有成見,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才能“張乎其虛而不華也”,像花一樣張開,自己內在空空洞洞,無主觀無成見,沒有虛華,不宣傳,永遠是虛懷若谷。
 

這是做人的態度。
 

“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乎,敖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真人對於人生是樂觀的。
 

“崔乎”就是巍巍,高大之意,他雖然站在最高的位置,也有很高的成就,但不是為欲望驅使去做的,是為了天下,“不得已而為之”,是“不得已”去做的。
 

真人雖然對社會貢獻了一切,態度是理所當然的。
 

沒有一點覺得,我幫助了你,你要謝謝我,沒有這回事,“與乎止我德也;”“與”就是同你共同做了事,到了相當的程度就停止了,因為不能再幫助下去了。
 

在歷史上有許多了不起的人,因為不懂這個原理,最後都殺頭抄家了,為什麼?因為功高震主。
 

功勞太大,道德太高,學問太好,到某個時候趕快要溜,不溜不行。
 

道家的人到了某個階段就走了,恰到好處。
 

天下事不能圓的,太滿了要爆的。
 

“厲乎其似世乎”,他處世的態度很莊嚴很莊重,一切的作法作為很嚴厲。
 

“似世乎”,跟著一般世俗的走。
 

他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世俗的需要而這樣做。
 

得道的人處世,還遠不止有這樣的修養,每個條件他都具備。
 

“敖乎其未可制也”,“敖”等於是很傲慢。
 

傲慢到什麼程度呢?你看不出傲慢,是絕對的謙虛。
 

在傲慢與謙虛之間到什麼程度呢?“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所以永遠不出來,永遠不擔任任何名義的。
 

“其未可制也”,他不屬於哪一個範圍。
 

“連乎其似好閉也”,雖然如此,他作人處事有一個範圍。
 

表面上看起來很固執,其實不是固執,一個人為人處事自己沒有一個範圍,超過了一個範圍,結果當然是非常不好。
 

因此得了道的人,他自然懂得人生,懂得處事。
 

“悗乎忘其言也。”形容他使個個人佩服,信仰,也忘記了他的語言,因為他的理論已經深入人心,大家已經做到了。
 

因此道家的人既不著書又不立說,所以後世有人講“忘言之道”,自己不需要說話的,等於佛說“不可說不可說”,沒有什麼可說的。
 

不過,莊子寫了那麼多,老子也寫了五千言,看來似乎只有釋迦穆尼佛高明一點,自己沒有動手寫過一個字,都是弟子們寫的。
 

老子莊子都逃不了責任。
 

白居易就笑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言老君是知者,如何自著五千文。” 中國歷史上光輝的時代,有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這三者在文治武功上都了不起,值得欽佩。
 

宋、元、明都沒有什麼值得特別可提的。
 

但是在這些光輝的時代,起真正指導作用的是道家思想,尤其是老莊。
 

所謂“文景時代,好用黃老”,是用黃老思想來做政治的指導。
 

那麼在中國這三五千年的歷史中,究竟是哪一家的思想作指導,使天下得太平,時代起光輝的呢?這個問題不是研究過去的歷史,而是二十一世紀的歷史要我們如何開展,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問題,青年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不要因為讀《莊子》而研究古書,這個古書何必研究它呢?所謂“溫故而知新”,我們要知道未來,這是一個思想上的啟發,非常重要!我們向青年同學們提出歷史上一個非常關鍵之處,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文景之治”,在文化哲學史上都是講以黃老,以道家思想做政治思想的主題,實際上不是這樣,是八個字“內用黃老,外示儒術”。
 

黃老是放在口袋裏用的,外面標榜的招牌是孔孟的儒家思想。
 

這八個字就是我們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上的大秘密。
 

那麼它的重點在哪里?我們要知道一個傳統,在中國過去當皇帝比現在困難喲,一輩子好壞,最後給你一個諡號做定評。
 

如歷史上的好皇帝,諡號“宣”的沒有幾個,如周宣王,漢宣帝,唐宣帝,明宣帝只有幾個,凡是死後諡號是“宣帝”“文帝”的,都了不起。
 

當然不希望將來再有如“獻帝”,把國家都獻了給人家的,“哀帝”那就太悲哀了,值得哭的,“殤帝”,短命死了的。
 

所以一看帝王的諡號,就知道那個時代了,這是讀中國歷史要懂的。
 

《大宗師》提出來,得道的人“內聖之學”證得了,就是所謂的真人。
 

上面描述“真人”修養的境界和成就,下面描述“真人”內聖之後,是否入世起用?換句話說,得道以後是否要修道?這個修道就是道的用,也就是入世的關係。
 

引用: 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12703.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6 06:17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