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智慧:生有涯而知無涯】 莊子說: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學問知識是無窮盡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盡的知識,多危險呀!《莊子》內七篇是連貫的,等於是一篇文章,等於《論語》二十篇是連貫的一樣。 內七篇所講的程序,分七個聯合體。 第一篇《逍遙遊》,講人如何升華而得到解脫;第二篇《齊物論》,解脫以後才能談齊物,才能使身心內外達到形而上的絕對的“齊一”之道;齊物以後才可以養生,然後第三篇講《養生主》,人的生命,怎樣在現實環境中,使人生很自然,很灑脫,很自在地為人處世。 這裏面的道理,莊子在後面提出了三個故事來比喻。 先了解《養生主》這個題目。 我們對於生命活著,如何少事故很好、很自然、很幸福,這是主要的課題。 我經常跟外國同學討論,把自己的文化吹高一點,我說西方文化醫學只講衛生,是消極的,衛生是防禦性、抵抗性的;中國文化講養生,是積極的,沒有病先養著,首先把生命養好。 可惜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活著不曉得養生,自己盡量在消耗,往死亡路上走,這就是莊子在《齊物論》上講過的一句話:“不亡己待盡”。 要想活著是真活著,不等死,就要懂得養生,這就是《養生主》的道理。 大家打坐,修道,學佛,不管是大乘佛法還是小乘佛法,以莊子的觀念講,不過是養生而已。 立場不同,解釋名詞就不同。 《養生主》前兩句話指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說: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學問知識是無窮盡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盡的知識,多危險呀! 不要聯考,也不要念書,要求同學寫日記,同學就說:老師你不要罵我了,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下面兩句你忘記了?我一點也沒有忘記,以有限的生命跟著無窮盡的知識去追,太危險了!記得抗戰時,在大後方,碰到一位老年朋友,問他身體好不好?他說很好,因為我很講衛生,第一就是不看報,他說看到報紙,又氣又傷心又煩惱。 所以,無知無識是幸福,這個是養生的道理。 但是,我們不要被莊子騙了,既然以有限的生命跟著無窮盡的知識去追,“殆已!”那他自己為什麼又寫《莊子》?對不對?等於白居易寫的一首詩:“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既然不說話是大智能,老子自己又為何寫了五千言《道德經》。 老子若是碰到白居易,會問得一句話也答不出來。 所以,我們不要上莊子的當。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我們再回轉來說,生命有盡,知識學問無盡,以有盡的生命跟在無窮的知識後面追,是很危險的。 既然如此,我們拿著一點點知識,就自以為了不起,自己認為是智能,有學問,了不起,是自找麻煩,太危險了! 莊子講的是對的,學問到了最高處,把所有學問丟光,這是高明人。 自己沒有學問,本來是一張黑紙,冒充白紙一張,是不對的。 講養生,中國民間文化歸納出兩句話,是從《莊子》裏面出來的,不過是消極的,不太好。 “知識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但是話說回來,為了養生,這兩句話是真正名言。 所以知識越高,痛苦越深,學問越多,煩惱越大,這是我們深深體驗到的。 有時自己看到書,恨不得把它燒掉,就是被書害,但書並未害人。 南朝梁武帝讀書讀呆了,敵兵臨境,還要文武諸臣戎服聽他講書。 他在投降時,放一把火,把收藏的十四萬卷圖書燒光了。 他說讀書幾十年,結果還弄得我亡國。 你說笨不笨?學問並不害人,要懂這個道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這兩句話從表面上看來是反對知識的,因為所知越多,煩惱越多。 譬如現在很流行的一本書,明朝理學家洪自誠先生的《菜根譚》,這本書兩百多年來不見了,清末民初,有人到日本留學發現了,就把它帶回國內,因此《菜根譚》才流行。 書中第一條就說“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生。”“涉世”就是處事的經驗。 “機械”代表心理、機心、辦法、煩惱。 年青人剛剛踏上社會,人生的經驗比較淺一點,像塊白布一樣,染的顏色不多,比較樸素可愛。 慢慢年齡大了,嗜欲多了,(所謂嗜欲不一定是煙酒賭嫖,包括功名富貴都是。)機心的心理,各種鬼主意也越來越多。 這個體驗就是說,有時候年齡大一點,見識體驗得多,是可貴!但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年齡越大,的確麻煩越大。 有些人變得沉默寡言,看起來似乎很沉著,似乎修養非常高,但實際上卻是機械更深。 因為有話不敢說,說對,得罪人,說不對也得罪人。 假使一個心境比較樸實的人,就敢說話了。 “故君子與其練達,”我們普通喜歡講做人要通達,“不如疏狂。”不如有些地方馬虎一點。意思大約是如此。 講到“練達”,就想起《紅樓夢》一書,我們小時候偷偷地看,書上的好句子都會背,那時認為《紅樓夢》已經黃得不得了,現在看起來清白得不得了。 《紅樓夢》上有幅名對子:“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一切都洞明,很透徹,是真學問。 “練”等於經驗很多,對人情世故很通達了,這是大文章。 這兩句話是人生最高的名言。 可以說,一個人一輩子的修養能夠做到這兩句話,就非常成功,書中的主角賈寶玉,不大肯讀書,這位少爺最討厭這幅對子,換句話說,賈寶玉之所以討厭這幅對子,就是受了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思想的影響。 既然已經說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已經不夠洞明世事,不夠練達了。 真洞明世事,真練達了,連句話都沒有,就是既高明,而又到達最平凡。 因此我們又曉得,關於這一類的人生哲學思想,在中國文化裏是非常特殊的。 在西方文化裏也有類似的行為,卻很少構成這一類的文字,變成系統的哲學思想。 但這一類文字,這一類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對於每一個人的影響都很大。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109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