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無界限,無古今,無本體】 莊子告訴我們:“夫道未始有封,”這個道沒有什麼界限,無所謂形上形下,也無所謂古今,也無所謂本體非本體。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 “夫道未始有封,”這個道沒有什麼界限,無所謂形上形下,也無所謂古今,也無所謂本體非本體。 “未始”不是開始的意思,“封”就是界限。 “言未始有常,”“言”就是言語,代表所有的文字理論,也代表所有的思想,沒有一個言論思想是永恒的真理,沒有什麼是永遠存在的。 如果言語文字可以確定,那就永遠都不變,實際上人類言語文字,三十年變一次,再過六十年,我們的許多講話,說不定後人又聽不懂。 “為是而有畛也”,不得已,人文假設建立一個區域,“畛”就是界,畛界,建立一個象田坎一樣的畛界。 “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儀,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 上面提到了《易經》,莊子的“八德”觀念,跟孔子在《易經·系辭》上提出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相通。 這個“方”字,有的人解釋成猴子,這個理由不成立。 “方”就是方位。 東南西北,每一方位不同,人類動物植物礦物就不同。 “方以類聚”,以類來分開,“物以群分”,萬物是一群一群的,這是孔子的思想。 我們把莊子提出來的“八德”,用孔子的《易經》思想一歸納,即“群、分、類、辯”四個字。 莊子用“八德”,這八個方法,八個程序的邏輯,把戰國時的邏輯名家如惠子、公孫龍等人,辯得一塌糊塗,在莊子的邏輯面前站不住。 禪宗也是走這個路線,如珠之走盤,沒有邊際,沒有輪廓,邏輯論辯到這個地步,沒有邊際可以給你拿,沒有尾巴給你抓。 西方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只是正、反、合三段論法,印度有因明五段論辯法,有人講中國的《易經》也是三段論辯法,《易經》的辯證是八段乃至十段觀象,那是有根有據的。 只有大家學過“卦”的道理,每一個卦的錯綜複雜,真是“八面玲瓏”,都有八面的看法,最深點來講,且有十面的看法。 假若任何理論只是正、反、合,肯定,否定,矛盾統一,那麼,也可以說永遠只有否定,也可以說永遠都是肯定啰!由這個道理我們便知道老莊的思想與孔孟的學說,都是由“易”理而來,就明白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莊子在這個普通的論辯上,提出了“八德”,他講什麼呢?“有左有右”,物理世界的次序;“有倫有儀”,人文社會的次序;“有分有辯”,理念世界的次序;“有競有爭”,人類社會的現實,他不過用八個類別加以歸納。 我們知道,孔子讓人家挖苦得最慘的是道家,這個聖人碰到道家的人物,每個都幽默他幾句,但是天地良心,道家每個人都很捧孔子,後人不懂道家的幽默,不懂道家的機鋒,以為在罵孔子,都錯了。 罵孔子最厲害的是莊子,但捧孔子最厲害的也是莊子,可以說莊子是孔子的知己。 這裏他又在捧了。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105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