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5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莊子之道:唯達者知通為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6 17:2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莊子之道:唯達者知通為一

 

唯達者知通為一,天地間的事,沒有成敗、是非、善惡,從形而上道體上講什麼都沒有,形而下萬有的現象是不齊的,形而上是“知通為一。”“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 因為有形而下,形而上的道理不同,在這裏產生一個現象。
 

這裏講:“莛” 茅草的一根杆杆,很細,很輕賤,很脆弱;“楹”: 一個大柱頭,大殿的柱子,很粗,很大,很貴重,這是兩個相反的東西。
 

“厲”就是一個很醜的醜八怪;“西施”古代的一個美女,最漂亮,兩個相反相對。
 

“恢恑憰怪”,講人的現象,人的心理,人的個性。
 

只講四大類,“恢”:豁大,什麼事情都不在乎,胸境恢豁;“恑”:狹窄,胸境狹小;“憰”:很奸巧;“怪”:很怪。
 

這四種不同的現象,萬有的現象,同人的個性、現象,各有各的不同,“物固有所然”,就是這句話的解釋。
 

醜的就是醜的,漂亮的就是漂亮的,細的就是細的,粗的就是粗的,胸境大的就是大的,胸境窄的就是窄的,古裏古怪就是古裏古怪,有些人很奸巧就是很奸巧,現象都不同,作用也不同,這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但是,“道通為一。”形而上講起來,它是一個東西,譬如人,長得漂亮與醜的,死了以後變成白骨,白骨變成灰塵了,漂亮與不漂亮一樣,這是“一”:一個毛草杆與一個大柱頭化成灰了,還是一樣,這是“一”,所以“恢恑憰怪”到了最後,還是“道通為一。”那麼,在這個裏頭又產生形而上、形而下的道理: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這是物理的道理。

 

一個東西分化了的時候,是它成功的時候,譬如,我們把稻子割下來,把它加工磨成細粉,分化開了,可以做成很多好吃的東西。
 

“其分也,成也,”分散開,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等於夫妻結合生了自己的孩子,兩個人的分化成了一大家人。
 

但是,“其成也,毀也。”這就是“方生方死”之說,成功的時候,也是開始毀壞的時候,譬如這個房子,當我們第一天蓋成功開門的時候,從這一天已經在開始毀壞了。
 

所以,他有個結論:“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天地萬物沒有永遠存在的,也沒有永遠毀壞的,空久了以後,加上許多因緣的構合,自然會形成有,這是自然的有,最後,還是歸到“一”。
 

下面有個中國文化重要問題來了: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我們曉得中國儒家的文化,在幾千年來,人文思想占了最重要的一環,儒家的文化到宋朝以後,所謂《四書》。
 

《四書》裏頭有《大學》、《中庸》,現在的年輕人不一定會背誦,我們當年讀書,在小孩子的時候,就非背誦不可,不會背誦,老師就要打手板,腫得象螃蟹蓋一樣,痛好幾天,很可憐的。
 

這個《中庸》,有大學者考據提出來,認為子思比莊子還後一點,子思的《中庸》是依據莊子這個思想來的。
 

稱“中庸”,“中庸之用”,是莊子在這裏先提出來的。
 

幾千年以後的人考據幾千年以前的事,說絕對准確,我不大相信,因為我經常考據自己,前天做了些什麼事,自己今天想考據一番,都不大准確的,自己前天放的東西,今天就找不到了,而且有時候忘記了,有時候昨天的事,今天都不大考據得出來,不曉得諸位有沒有這個經驗。
 

所以,現在根據古董,根據死人的骨頭,就斷定幾千年以前的人,是這個樣子,是那個樣子,我只能引用莊子的話“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是者謂之是也,非者謂之非也。”很難說了。
 

“唯達者知通為一,”莊子這裏提到“庸”的作用,所以他講,“唯達者”,只有真正得了道,通達者,“知通為一”,歸到形而上的一體,是絕對的,“一”也不是一,就是絕對的。
 

天地間的事,沒有成敗、是非、善惡,從形而上道體上講什麼都沒有,形而下萬有的現象是不齊的,形而上是“知通為一。” 那麼說,得了道的人;“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始終不用。
 

所以有些人學莊子學壞了,我過去看老一輩的朋友,他們的年齡都比我大幾倍,學問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輩子喝酒,優哉悠哉,我問他們:“為什麼世界這麼亂,不出來做一番事業?”他們說:“你不曉得,我在讀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我那時年青,很喜歡跟這些老朋友開玩笑,我就叫他們外號:《水遊傳》上智多星吳用,“無用”。
 

莊子的道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不用而寓諸庸。”怎麼叫做“庸”呢?“庸”就是“用”的意思,莊子說“庸也者,用也。”把《莊子》內七篇搞通了,就明白莊子並非是主張完全不用,還是用,用而恰當,用而適可,他下面就有“用”字的解釋:“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所以《中庸》的來源差不多也有這個意思。
 

在莊子那個時代,變亂到了極點,那個時候人的思想,有相通之處,處亂世之間,慢慢會逃避現實,人容易變成“鄉原”。
 

然而現實逃不逃得開?人是逃不開現實的,只有想辦法,善於用現實,而不被現實所用,用得好,就是莊子所講這個“庸”,用得不好,就變成鄉原。
 

鄉原看起來樣樣都好,像中藥裏的甘草,每個方子都用得著他,可是對於一件事情,問他有什麼意見時,他都說,蠻有道理;又碰到另一方反對意見,也說不錯。
 

反正不著邊際模棱兩可,兩面討好。
 

現在的說法是所謂湯圓作風或太極拳作風.而他本身沒有毛病,沒有缺點,也很規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惡之間,下一個定論時,他卻沒有定論,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樣子。
 

所以孔子最看不起“鄉原”,認為“鄉原者,德之賊也。”莊子所講的,不是這個意思,他說,只有通了道的人,得這個“用”,中庸之“用”的作用。
 

莊子這一段,關於邏輯論辯而講到是非、成敗,我們不要給他這一段騙過去了。
 

什麼叫“不用而寓諸庸”呢?“庸”不是馬虎,不是差不多,是“得其環中”,恰到好處,換句話,“庸”不是庸庸碌碌,也不是後世所講的笨人叫做庸人,而是高度的智能,最高的智能到了極點,看起來很平常,但“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適得”,得到了這個道理,“幾矣”就是差不多了。這也就是上面說的“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環中”是很圓的,雖然很圓,它中心是直的,不走彎曲,直道而行。

 

“因是已,”得到這個“適得而幾”,差不多了。
 

“幾”就是機關,電燈的開關,手指頭只要一點原子彈的按紐,只要國家首領用一個指頭輕輕一按,地球就可以被毀掉,這就是“幾”。
 

“幾”是很輕松的就那麼一點,最困難就是這一點。
 

你得其“幾”,你懂了這個,“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這個機關在這裏,高度的智能,用起來極簡單、極容易,但是中間包含了最高的智能。
 

那麼,我們有一這個最高的智能,在用的時候,不覺得是道,也不覺得自己是智能,很平凡的這個用。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10377.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07:2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