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智慧: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這是莊子的名言,後來的人因這兩句話悟道的也很多。
莊子歸納“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表達“心物一元”的觀點。
“心物一元”絕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也可以說是純粹的唯心。
(不同於西方哲學的“唯心”。)這個“天地一指”的“一指”,並不是一個手指,而是一個東西,是一體的意思:“萬物一馬也,”是以宇宙萬物不過是一匹馬來作比方,整匹的馬,有馬頭、馬腳、馬尾、馬毛……等等。
所有天地間的萬物,就好象馬的頭,馬的腳,馬的毛……等等總合起來,才叫一匹馬。
離開了馬的頭,不是完整的馬,離開了馬的尾巴,也不是完整的馬,離開了馬的任何一樣,都不是完整的馬。
由眾歸到一,由一散而為眾。
所以明朝憨山大師有兩句著名的詩:“天地蜩雙翼,乾坤馬一毛”,他這個名句的觀念,也就是應莊子的“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來的。
我們知道,南北朝一個著名的年輕和尚僧肇說過這麼一句話:“會萬物於己者,其惟聖人乎。”僧肇只活了三十幾歲就死了,但他的著作影響了中國幾千年。
他的名著《肇論》,融和了儒、道、佛三家。
他這話是真正的聖人境界,修養不是理論到物我同體。
人與物是一個來源,一個本髓,只是現象不同,好比在這間屋子裏,我們都同樣是人,但相同中又有所不同。
因為你是你的身體,你的樣子,我是我的身體,我的樣子。
但是雖然各人不同,卻又同是人類,“乾坤馬一毛”就是這個道理。
莊子為什麼用邏輯的道理講這一段呢?當時一般講邏輯論辨的這一幫人,慣用的這些比喻,莊子拿來批判一番,但是,莊子用的比喻,它影響後世很大。
比方,中國產生大乘佛學,到唐代有十宗的不同。
唐武則天時,是華嚴鼎盛的時代,華嚴宗第三代祖師賢首大師,法名叫法藏,他有一篇很著名的影響中國哲學思想的文章《金獅子章》。
莊子拿馬來比方,他就用獅子來作比方。
賢首大師用《金獅子章》,說明天地一指,萬物一獅子,這個宇宙萬物等於一個獅子,獅子的頭、獅子的尾、獅子的腳、獅子的毛,分析起來,獅子全身無數的毛,每一根毛代表了這一個獅子,每一根毛也都不是這個獅子,由此而說明華嚴境界是玄門,所謂帝綱重重無盡的道理。
那麼,賢首大師“萬物一獅子”的觀念同莊子“萬物一馬”的觀念是一樣的道理。
莊子用邏輯的道理講到這裏,跟著還是在批判邏輯,是非觀念和一個人觀念的認定。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莊子說:是非觀念所產生可以不可以,是從我們的主觀來的,我們的認識,你認為可以就可以,你認為不可以就不可以,宇宙間沒有一個真正的離開身心以外的是非觀念。
他提出了一個結論:“道行之而成,”我們要想成道,要想返回到形而上道體上,只有實行。
在這裏,我們看到莊子偏重於經驗論,講實驗,只有真正去行道而成道,不是講空洞的理論。
拿論辯思想來當道,完全錯了。
現在講道、講佛學,都變成一種思想學問,那完全錯了。
“物謂之而然。”“物”就是宇宙萬物,我們認定對了就對了,你認定這個東西叫什麼,這個就叫什麼,一切唯心作用。
所以,形而上的道要修行就到,即“行之而成”;形而下的萬物是人為的,你認為什麼就是什麼,“物謂之而然。”那麼,講對了或者不對?他又引用: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惡乎然?”怎麼叫對了呢?“然於然”,怎樣一定認為對了?還是唯心的作用,你觀念認為對了,它就對了。
“惡乎不然?”怎麼認為不對呢?“不然於不然。”你的觀念認為不對就不對。
這是莊子的文章,狂放恣肆。
白話翻譯過來很簡單,莊子這麼一寫,讓人眼花繚亂,就像戲臺上跟人打鬥一樣,上面來個花樣晃一下,花槍東一挑,西一挑,實際上他一刀從中間就打過來了,他的文章就是這樣,我們不要被莊子的文字騙過去了。
“物固有所然,”天地萬物它有它的所以然,既然宇宙形成了萬物。
電就是電,電通過燈時,它發亮;通過錄音機收音機時,它發聲。
這個物體有它所以然的特別的性能。
“物固有所可。”所以萬物有它適宜應該的本位。
有它適宜應該的立場。
但是在現象界來講,各有各的性質,水跟火兩個就不同水有水的用途,火有火的用途,“物固有所可”,形而下的是這樣。
形而上來講呢,“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歸到道體,兩個東西都變成原來的能量了。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103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