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1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與名,有與無,萬物之本,眾妙之門(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6 16:03: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與名,有與無,萬物之本,眾妙之門(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真正的宇宙大“道”,哪裏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呢?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什麼?“道”就是規律。
 

那麼規律是什麼?規律就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確定不疑的、直接的因果關系。
 

“道”有大“道”,也有小“道”,有“常道”,也有“非常道”。
 

有一般的“道”,也有特殊的“道”,有局域性的“道”,也有全局性的“道”。
 

“道”到底是什麼?言語永遠無法“說”——解釋得徹底的,不是老子表達不出,而是凡人不可能聽懂。
 

正如“夏蟲不可以語冰”、對先天的盲人去解釋什麼是紅色一樣。
 

不但從來沒有接觸過,連勉強地去想象都是不可能的事。
 

《心經》中說:“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規律不是凡人可以通過一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六個基本識(色、聲、香、味、觸、法)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思想、文化、理論體系(受、想、行、識)等途徑以了解一門“世間法”、“有為法”的方法來了解的。
 

反之,可以被人們通過以上途徑去了解、掌握並運用的任何一門“世間法”、“有為法”,那都不是“常道”——永恒而廣大的根本規律。
 

這也與佛在《金剛經》最後重點強調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意思如出一轍。
 

真正的宇宙大“道”,哪裏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呢?這就是個“空中無色”的問題。
 

為什麼呢?因為六根產生六識是向外的,因此,這是一個依靠環境來決定意識的過程。
 

但是這個環境是非常不可靠的,因為這個環境是在不停地變化的。
 

不同的時空上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環境,如果我們始終追隨著這些林林總總的環境,這叫“心隨物轉”,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本心給迷惑掉了。
 

如果,僅僅立足於向外去認識環境的方法去理解宇宙的根本法,那就叫“緣木求魚”,也叫“刻舟求劍”,根本就是犯了方向性的大錯。
 

比如牛頓,他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了一下頭,他就好奇:為什麼啊?為什麼蘋果會砸我啊?為什麼蘋果是往下掉啊?好,根據這個環境給他的信息,他最後在一個大環境裏發現了一個規律——萬有引力。
 

但是,以他所處的環境他是不可能知道,蘋果其實是可以不往下掉的,也就是說這個萬有引力的規律是“有漏”的,有破綻的,有局限性的。
 

現代科學走的就是這麼一個方向,不說它是錯誤的,至少它是片面的。
 

因此,這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必然是漏洞百出的。
 

我們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間,都知道所謂科學研究的程序是這樣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這個假設就是個很唯心的東西,而且從假設到求證中有一系列人為的邏輯判定,如最著名的“三段論”法,這些是否真的是那麼絕對正確?本身就是有疑問的。
 

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與真實的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誤差,經過輾轉、疊加、放大的效果,也會使所謂的理論遠遠地偏離現實情況。
 

更何況求證的客體——環境,本身就是個不穩定的客體。
 

不僅同類的這個客體與那個客體不完全一樣,甚至自身的這個時刻與下個時刻也會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
 

如何保證求證的過程能完全真實的反映出考察對象的真實面目呢?如果不能做到,那麼所謂的實驗、試驗結果又能有多少可靠性呢?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那些由人(哪怕是科學家)主觀制定的規律、法則又能有多大的適用範圍、時限和參考價值呢? 話說回來,這就說明“道”如果“可道”就不是“常道”。
 

是什麼“常道”?“常”是個道家與佛家共有的詞,它是指在宇宙特性基礎上的不變。
 

“古往今來謂之宇,上下四方謂之宙”所以說“常”就是在宇宙這個時空層次上保持不變,就是在最廣大範圍內的永恒。
 

“道”是無所不在的,它是宇宙萬事萬物的“共性”,任何一個層次上都有“道”的存在,所謂“道在屎溺”、“狗子也有佛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不但有“天道”、“地道”、“人道”、也有“棋道”、“茶道”、“酒道”、“花道”,甚至也有“狗道”。
 

“道”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無”和“有”。
 

“無”就是以上所有這些“道”的共性內容,與宇宙根本大道是一脈相承的。
 

而“有”則是千奇百怪的“個性”。
 

而這個“個性”的表現就是“名”。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4/5300.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6 18:03 , Processed in 0.23731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