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國防地理學】 國防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與國防的關係,亦名地略學,或稱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
德國地理學家洪保德(AlexamberVonHumbaldt)說:「地理為人類舞台。」
法國歷史學家米啟勒(TulesMichelet)說:「地理為歷史的第一重要因素。」
意即一個國家、民族的盛衰存亡,大至世界霸權的競爭,莫不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與限制。
國防的要素很多,最重要的首推地理。
如氣候寒暑、礦脈蘊藏、海陸位置、民族人口、土地生產,交通建設、山川險阻等地理因素,莫不與國防有密切關係。
歷史上周、秦、漢、唐各代,憑藉關中平原的優越地理形勢,礪山帶河,沃野千里,進可攻而退可守,故國勢隆盛。
降至近代,四川盆地叢山險阻,天府之國,足食足兵,賴以支持八年抗日戰爭。
英倫有海峽天險,俄國有廣大領土與嚴寒氣候,終能抗禦拿破崙、希特勒無敵雄獅的蹂躪。
凡諸一一,咸足以證明地理在國防上的重要地位。
孫子始計篇,首言道、天、地、將、法五事,而五事中地理因素即居其二。
又在地形篇中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如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而用戰者必敗。」
孟子言國防,尤注重自然與人文地理之關係,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足見古代賢哲與兵學家之重視國防地理。
德國地理學家豪希霍芬強調地緣政治學說,以英國地理學家麥欽德(H.J.Mackinder)大陸心臟地帶之理論,助長希特勒統治世界野心。
麥氏的陸權論有幾句箴言:「誰控制大陸心臟地帶,即可控制世界島(歐亞大陸),誰統治世界島,即可統治世界。」
針對陸權論者則為美國馬漢將軍(Adm.A.T.Mahan)的海權論。
所謂海權,為強大的海軍、海外基地,以及海上之安全運輸航線的綜合。
擁有海權,控制海洋上咽喉要衝之戰略據點,則可以海制陸。
近代空軍兵力發展迅速,遂有義大利杜黑將軍(Gen.Douhet)之空權論。
認為不論陸戰或海戰,制空權操勝敗的關鍵,決定戰爭的命運。
以上三種地緣政治學說,俱有偏頗之處,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史派克曼(Prof.N.J.Spykman)綜合前者理論,倡議邊緣地帶論。
史氏稱歐亞大陸沿海之海島為外新月地帶,大陸沿海地區與半島為內新月地帶,內新月地帶夾在大陸與海洋勢力的中間地區,恰好為陸權與海權國家的爭奪地帶,他並修改了麥欽德氏的三句箴言:「誰能控制邊綠地帶,即能統治歐亞大陸;
誰能統治歐亞大陸,即能控制世界的命運。」
目前美、蘇兩國世界霸權的鬥爭,就是在此邊緣地帶內進行。
(謝文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