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文】 Sullivan,H.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蘇利文(1892~1949)出生於紐約的諾威克,一九一七年畢業於芝加哥醫學與外科學院,隨後於華盛頓盛伊莉莎白醫院服務,並跟隨當時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懷特(L.A.White)做研究。
一九二三年到馬利蘭大學醫學院任教,進行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研究,創辦〔精神病學〕(Psychiatry)雜誌,並主持心理治療人員的訓練,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四日參加阿姆斯特丹舉行的世界心理衛生聯盟會議,返國途中死於法國巴黎。
蘇利文對於人格研究的貢獻是提出「人際關係理論」。
他認為人際關係是塑造人格發展與適應的重要因素。
在個人與社會情境的互動中,形成對自己及他人的社會知覺,這些個人主觀的知覺又會影響我們在因應人際衝突與焦慮時,表現相當穩定的行為模式,構成所謂的自我動力系統。
因此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了解個人與其重要他人的關係很重要。
此外,蘇利文也從認知層次去分析個人的經驗。
蘇利文對人格發展的觀點與佛洛依德(S.Freud)也有一些差異。
蘇利文贊同人格形成受早期經驗的影響,與佛洛依德的想法相同,但蘇利文卻不同意一個人的人格受到了早期經驗的影響後便定型的看法。
他認為我們有能力去改變人格,他強調人格的養成由兒童期到青少年期或成人期,都會受到個人環境的影響而有所變化,特別是人際關係改變所造成的影響更為重大。
除了探討人格特質的發展外,蘇利文的另一貢獻是用其人際關係理論來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
蘇利文認為治療過程是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以面談的方式進行治療,以獲得案主的資料。
他認為治療者在此人際關係中,扮演著三種不同的角色:參與者、觀察者及專家。
他也強調治療者的立場必須保持客觀,同時也須體認到自己在此治療過程中的影響。
他認為心理的面談,其最終的目的便是使得當事人能有效的與他人相處,並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蘇利文也強調治療者對當事人的尊重,因為當事人是一位有人性的人。
蘇利文認為心理治療就像在探究社會心理,相信社會心理學的原則可用來促進團體之間的了解與互動。
主張透過科際整合來研究人的行為,此觀點迄今仍對心理學界產生影響。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