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66|回復: 2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陽明下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3-18 09:28: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陽明下篇


陽明下篇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


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脾約者,其人津液素槁,邪熱在太陽時,大便即難是也。


太陽陽明者,太陽經邪熱,不俟入陽明經而便入胃府也。


正陽陽明者,經邪傳府,表邪併裏,故云胃家實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津液耗竭也。


尚論以陽明經傳少陽經,即為少陽陽明,非也。


若經邪傳經,則胃中未必便燥,而大便難,如果陽明經傳少陽證,即當言陽明少陽,不得謂之少陽陽明矣。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38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8:45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言初病便咽乾閉塞,以其人少陰之真陽素虧,故汗下俱禁,下之則顯少陰虛寒,諸證蜂起也。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諸外實者,為表熱裏寒,下之則表邪內陷,客於下焦,故脈伏不至,四肢厥逆,但當臍一片掣引,而煩熱不寍也。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諸虛下之為重虛,內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者陽氣未竭,故易愈。


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必煩,利不止。


陽明之脈必浮大,若兼之以數,為邪氣方熾,下之則熱邪乘虛入裏,故內煩而協熱利也。


已上宿病禁下。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6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8:24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前條脈況者宜下,則以大柴胡解之,此條上言脈雙弦而遲,為寒飲內結,次言脈大而緊,為寒邪留伏,皆陽中伏有陰邪,並可以下,合用大柴胡無疑,不言當下,而曰可以下之,不言主之,而曰宜者,以雙弦而遲,似乎寒證,至大而緊,又與浮緊不殊,以其心下鞕,故云可下,與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同例,世本俱作宜大承氣湯,傳寫之誤也。


大柴胡方中,有半夏生薑之辛溫,以滌飲散寒,故可以治陽中伏匿之陰邪,若大承氣純屬苦寒,徒伐中土之冲和,則痞結下利之變,殆所必至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凡係多汗傷津,及屢經汗下不解,或尺中脈遲弱,元氣素虛人,當攻下而不可攻者,並宜導法,但須分津液枯者用蜜導,熱邪盛者用膽導,濕熱痰飲固結,薑汁麻油浸栝蔞根導,惟下傍流水者,導之無益,非大承氣峻攻不效,以實結在內而不在下也。


至於陰結便秘者,宜於蜜導中加薑汁生附子末,或削陳醬薑導之,此實補仲景之未逮也。


已上少陽陽明府證。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6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8:03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亡陽之人,神魂無主,而妄見妄聞,與熱邪傳心之候不同,況汗多則大邪必從汗解,正慮陽神飛越難返,故脈短則陰陽不附,脈和則陰陽未離,其死生但從脈定耳,其脈既短,安問藥之所畏哉。


夫實則讝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重語者,字語重疊,不能轉出下語,真氣奪之徵也。


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讝語者心火亢極,加以直視,則腎水垂絕,心火無制,故主死,喘滿者,邪乘陽位而上爭,氣從上脫,故主死,下利者,邪聚陰位而下奪,氣從下脫,亦死也。


設讝語內實,下傍流清水者,又不可誤認死證也。


傷寒後脈況,況者內實也。


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詳此條既曰傷寒後,必是傳過三陽,因汗下太過,傷其津液,所以脈況而見內實證,然必其人脈雖況實,而兼見弦緊,或大熱雖去,時有微熱不除,故主此湯,以盡少陽陽明內伏之餘邪,設見況實滑數,表證絕無者,又屬承氣證矣。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鞕,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


可以下之,宜大柴胡湯。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6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7:42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本太陽病,以吐下傷陰,故令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皆邪漸入裏之機,故少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即愈。


傷寒四五日,脈況而喘滿,況為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裏實,久則讝語。


傷寒四五日,正熱邪傳裏之時,況見脈況喘滿裏,證已具而反汗之,必致燥結讝語矣,蓋燥結讝語,頗似大承氣證,此以過汗傷津,而不致大實大滿腹痛,止宜小承氣為允當耳。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更莫復服。


多汗讝語,下證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當略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止其讝語而止,若過服反傷津液,後必復結也。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讝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此言太陽經得病時發汗不解,及傳陽明重發其汗,亡陽讝語之一證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6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7:0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一條,辨證最微細,大便難,則非久祕,裏證不急也。


身微熱則非大熱,表證不急也。


故曰無表裏證,即此可驗其熱邪在中耳,熱邪在中,亦不為急,但其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則急矣,以陽明之脈絡於目,陽明熱甚,則土邪凌水,計惟急下以救陰為務也。


已上正陽陽明府證。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鞕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此因過汗傷津,雖微煩不大便,而無所苦終非熱邪固結之比,內既無熱水穀,之餘,仍隨胃氣上蒸,營衛一和,津液自溉況大腸小腸,皆屬於胃燥則腸胃皆燥,潤則源流俱潤,所以小便今反數少,洵為津液還入胃中,大便不久自行無疑。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6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6:52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大下後六七日重不大便,反加煩滿腹痛,此先前所傷胃中宿食,因下後始得下,歸大腸而復結也。


當再攻之,則熱邪與燥屎盡去,方得解散耳。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胃不能臥者,有燥屎也。


宜大承氣湯。


時有微熱,喘促昏冒不能臥,胃府熱邪內實也。


以其人之膀胱素有畜熱,纔病即小便不利,所以大便乍難乍易,津既滲入大腸,則膀胱愈涸,熱邪愈固,故宜急下以救陰為務也。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反腹中滿痛,則邪不在表而在裏,惟有急下一法,庶滿去而病自解也。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時減復如故,為虛滿,當用溫藥,今雖稍減,而實未嘗不滿,故為減不足言,言滿至十分即減去一二分,不足殺其勢也。


當下無疑。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6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6:35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以小承氣湯試其可下,而用大承氣湯下之矣,若下後心中懊憹而煩,為病在氣分不解,當察其所下多少,或結或溏,然後方可定其可下不可下,設先前所下,初鞕後溏,雖腹微滿,為表邪乘虛入裏之徵,不可便下,須俟結定,乃可攻之,若先前所下,純是燥屎,為下未盡即當再與大承氣湯,以協濟前藥,急驅熱邪,則煩滿立解矣。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發作有時者,邪熱攻擊燥屎上衝也。


急宜大承氣湯下之無疑。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氣湯。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6:10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宜大承氣下之,若能食者但鞕爾。


宜大承氣湯下之,舊在但鞕爾下,今正之。


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結之微甚也。


詳仲景言,病人潮熱讝語,皆胃中熱盛所致,胃熱則能消穀,今反不能食,此必熱傷胃中津液,氣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於胃之故,故宜大承氣湯,急袪亢極之陽,以救垂絕之陰,若能食者,胃中氣化自行,熱邪原不為盛,津液不致大傷,大便雖鞕而不久自行,不必用藥反傷其氣也。


若以能食便鞕而用承氣,殊失仲景平昔顧慮津液之旨。


陽明病,發熱,汗出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汗多則津液外滲,加以發熱,則津液盡隨熱勢蒸騰於外,更無他法以止其汗,惟有急下引熱勢從大腸而出,庶津液不致盡越於外耳。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5:45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按少陽陽明讝語脈短者死,蓋陽明之脈本長,而反短者,為陰陽不附,故死也。


此言脈弦者生,濇者死,蓋弦為少陽之脈,雖木勝土,而土氣未至於敗極,猶能生養木氣,故尚可生,濇則津液耗竭,血氣盡亡,故死也。


又土衰下奔,木邪難任,故弦為失,此便鞕土實,故弦為生。


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


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


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條之文,似淺而實深,仲景懼人不解,已自為註腳,不識後人何故茫然,胃有燥屎本當用下,以讝語而兼汗出,知其風邪在胸,必俟過經下之,始不增擾,所以然者,風性善行數變,下之若早,徒引之走空竅亂神明耳,然胃有燥屎,下之不為大誤,其小誤止在未辨證兼乎風,若此者,必再一大下,庶大腸空而風邪得以併出,故自愈,此通因通用之法,亦將差就錯之法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5:25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前條雖脈遲,以有腹滿短氣,所以不得不下,且不容緩,此條脈滑而疾,即有讝語潮熱,而無喘滿實證,止宜小承氣下之,下之而脈反微濇,證變虛寒,故為難治。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無太陽少陽證,則煩躁,心下鞕,屬正陽陽明之可下無疑矣,但其人脈弱,雖是能食,亦止宜小承氣微和之,和之而當已覺小安,俟隔日再與小承氣稍稍多進,總由脈弱,故爾躊躇也。


至六七日,竟不大便,似乎胃實,乃小便復少,正恐胃弱而膀胱氣化之源窒,轉滲大腸,初鞕後溏耳,所以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此段之能食不能食,全與辨風寒無涉,言能食者,不可以胃強而輕下,不能食者,不可以胃中有燥屎而輕下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4:59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腹中之氣,得攻藥不為轉動,則屬虛寒,所以誤攻而證變脹滿,不能食及噦也。


攻後重復發熱,大便因可得鞕但為時未久,必不多耳,仍用小承氣湯和之,若腹中氣仍不轉,則不但大承氣大差,即小承氣亦小差矣。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


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


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仲景既言脈遲尚未可攻,而此證首言脈遲復言可攻者,何也。


夫所謂脈遲尚未可攻者,以腹中熱尚未甚燥結未定,故尚未宜攻下,攻之必脹滿不食,而變結胸痞滿等證,須係脈實結定後,方可攻之,此條雖云脈遲,而按之必實,且其證一一盡顯胃實,故當攻下無疑,若以脈遲妨礙一切下證,則大陷胸之下證最急者,亦將因循縮手待斃乎。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濇者裏虛也。


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4:39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按仲景下法,屢以用圓藥為戒,惟治脾約之麻仁丸一條,因其人平素津枯腸結,故雖邪在太陽,即用丸之緩下潤其腸,使外邪不因峻攻而內陷,若俟陽明府實而下,恐無救於津液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此濕熱上攻之證,下之而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則外邪原不甚重,若其人頭出汗者,亦是胸中鬱熱上蒸所致,宜因其高而揚之,用梔子豉湯以撤其熱,則陽得以下通於陰,而周身濈然汗出解矣。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成註謂胃強脾弱,脾不為胃行其津液,大謬若果脾弱,即當補矣,何為麻仁丸中反加大黃厚朴枳實乎,仲景言胃強,原未言脾弱,況其所謂胃強,正是因脾之強而強,蓋約者省約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4:1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而嘔,故知極吐下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不吐,其人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者,此有二辨,若曾經大吐大下,是胃氣受傷,邪乘虛入故用調胃承氣之法,若未極吐下,但欲嘔不嘔,胸中痛微塘者,是痛非吐所傷,溏非攻所致,調胃之法,不可用矣,豈但調胃不可用,即柴胡亦不可用矣,以邪尚在太陽高位,徒治陽明少陽,而邪不服耳,解太陽之邪,仲景言之已悉,故此但示其意也。


若此人欲嘔,則是為吐下所傷而致,又不在太陽矣。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圓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此條原無表證,雖圓藥誤下,其脈仍和,即為內實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3:5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本太陽中風,誤用麻黃發汗,汗出過多,反傷胃中津液,所以不解,熱邪乘虛內入,而為裏熱之證也。


蒸蒸者,熱勢自內騰達於外也。


惟熱在胃,故用承氣以調其胃,胃調則病渙然除矣。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吐後腹滿,則邪不在胸,其為裏實可知,但腹滿而不痛,終屬表邪入裏,未實故不宜峻下,少與調胃承氣和之可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胃氣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傷,則心煩明係胃中熱熾,故可與調胃承氣,以安胃而全津液也可與者,欲人臨病裁酌,不可竟行攻擊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3:3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傷寒以脈浮為表證,胸滿為陽邪,此脈浮為熱氣內蒸達表,必五六日後脈反浮大,要非初病表證脈浮之比,心下鞕為燥結逆攻,必先腹脹,而後變心下鞕,亦非初病陽邪上結之比,故仲景特申之曰:有熱屬藏,言內有實熱燥屎逆攻脾藏也。


且戒之曰不令發汗,急當攻之,此所謂憑證不憑脈也。


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邪入陽明之府,必自汗小便多,以其實熱內結,津液傍滲也。


是以仲景有陽明病,汗多禁利小便之戒,此熱邪雖入陽明,而未作裏實,猶宜和解,如小柴胡熱服,亦能出汗,汗多則邪從汗解而熱愈,汗少則邪熱內結而便難,若脈遲為熱尚少,結未定鞕,須俟脈數結定,然後攻之。


二條舊在脈法篇中,今歸此。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3:1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今世用五苓,但知水穀偏注於大腸,用之利水而止泄,至於津液偏滲於小便,用之消渴而回津者,非仲景不能也。


更衣,言易衣而如廁也。


病人如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病人得汗後煩熱解,以太陽經之邪,將盡未盡,其人復如瘧狀,日晡時發熱,則邪入陽明審矣,發熱即潮熱,乃陽明之本候也。


然雖己入陽明,尚恐未離太陽,故必重辨其脈,脈實者,方為陽明府證,宜下之若脈浮虛者,仍是陽明而兼太陽經證,更宜汗而不宜下矣。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鞕滿,邪聚陽明氣分,證兼太陽也。


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則邪氣未盡,真氣先脫,故死,利止則邪氣去,而正氣猶存,故愈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3:00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仲景立法之至聖,斷無脈浮發熱,表證表脈而教人可下之理,尚論以為七八日為時既久,勢不得不用下法殊覺昧昧。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未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


蓋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寸緩關浮尺弱,發熱汗出復惡寒,純是太陽中風未罷之證,設非誤下,何得心下痞結耶,如不誤下,則心下亦不痞而太陽證必漸傳經,乃至不惡寒而渴,邪入陽明審矣,然陽明津液,既隨濕熱,偏滲於小便,則大腸失其潤,而大便之鞕,與腸中結熱,自是不同,所以旬日不更衣,亦無所苦也。


以法救之,去其濕熱,救其津液,言與水及用五苓法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2:3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陽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糞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主之。


太陽熱結膀胱,輕者如狂,桃核承氣湯,重則發狂用抵當湯,此陽明善忘之證,本差減於如狂,乃用抵當湯峻攻之者,以陽明多血,陽明之血結,則較太陽為難動故也。


按大便色黑,雖曰瘀血,而熱邪燥結之色,未嘗不黑也。


但瘀血則粘黑如漆,燥結則晦黑如煤,此為明辨也。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令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病雖七八日,尚發熱脈浮數,仍屬太陽表證,因誤下引邪內入,所以脈數不解,內外合邪,而見消穀善食,穀入既多反至六七日不大便,且不煩渴,是知其證非氣結,而為血結,以其表證誤下,尚兼太陽隨經之熱未盡,故以抵當為至當也。


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乃對假令己下脈數不解五句之文,見已下脈數不解,六七日不大便,則宜抵當,若下利不止,又當隨其下血不下血而異治,倘血分之熱邪不除,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詳此條係仲景揣度庸工之設辭,音謂治病無問表裏證,但發熱至七八日,雖脈浮數意謂皆可下之,謂其日數既久,邪氣已入於府,可下而已,非實謂此證有可下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1:5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外不得汗,不下得溺,而熱鬱胸中不得泄,勢必蒸身為黃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合四條觀之,陽明病濕停熱鬱,而煩渴有加,勢必發黃,然汗出熱從外越,則黃可免,小便多熱下泄,則黃可免,若誤下之,其熱邪愈陷,津液愈傷,而汗與小便,愈不可得矣,誤火之,則熱邪愈熾,津液上奔,額雖微汗,而周身之汗,與小便愈不得矣,發黃之變,安能免乎,發黃與前穀癉,本同一證,但彼因脈遲胃冷而得,則與固瘕及噦,同源異派。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則邪熱乘之而入於血室,男子陽明經下血而讝語者,亦為熱入血室,總是邪熱乘虛而入也。


嘗見大吐血後,停食感寒發熱,至夜讝語者,亦以熱入血室治之而愈,明理論曰:衝是血室,婦人則隨經而入,男子由陽明而入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 ... 7645&pid=70044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21:3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