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教育●智商】 智商即智力商數(IntelligenceQuotient)之簡稱,以IQ表示之。
西元一九一六年,美國心理學者推孟(L.M.Terman)在其主持修訂的斯比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IntelligenceScale)中首創此一名詞,用以表示受試著的聰慧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見方程式1)右式中MA為心理年齡(MentalAge),CA為實足年齡(ChronologicalAge)。
若心理年齡和實足年齡相等,則智商為一百,屬於中等智力;
若前者超過後者,則智商大於一百,表示比較聰明;
若前者不及後者,則智商小於一百,表示比較愚笨。
一九三九年,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魏克斯勒(D.Wechsler)在其所編製的魏貝智力量表(Wechsler-BellevueIntelligenceScale)中另創離差智商(DeviationIQ),其計算公式如下:(見方程式2)右式中X為原始分數,M為平均數,SD為標準差。
換言之,經由直線轉化後的離差智商是一種以一百為平均數、十五為標準差的標準分數。
此種智商不但可用於兒童,而且也適用於成人,由於各年齡組受試者智商的標準差相等,故便於相互比較,業已取代傳統的比率智商,我國第三次和第四次修訂的比西智力量表,即採用平均數為一百而標準差為十六的離差智商。
在常態的智商分配中,介於九十和一百一十之間者為中等智力,占百分之五十;
介於一百一十和一百三十之間者為中上智力,約占百分之二二.八;
一百三十以上者為資賦優異,約占百分之二.二;
介於九十和七十之間者為中下智力,約占百分之二二.八;
七十以下者為智能不足,約占百分之二.二。
(簡茂發)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