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4 09:51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德化窯】
德化窯,在福建省的中都德化縣。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唐貞元中,析永泰之歸義鄉,置歸德場。後唐長興三年,陞為德化縣。」
清雍正十二年(西元一七三四),始畫德化縣歸永春管轄,以前屬泉州。
德化縣全境瓷土蘊藏量豐富,根據民國三十一年調查估計,約蘊藏八十萬公噸,產地有二十四處。
德化之開始燒窯,是始於明代,在文獻上有所謂黑建、白建的分別。
根據明代以後的文獻記載,都說德化窯出產的是一種特殊的白瓷,胎釉純白,渾然一體,滋潤如玉,光色如絹如膏,似定窯而較通透。
以口琖最多,以佛像製作最佳。
民國四十一年,在德化縣城的南方,靠近潯中,十排嶺的地方,發現德化窯也生產青花瓷。
德化窯的舊址至目前為止,共發現四處,即一、奎斗宮遺址:在德化縣城東一里;二、十排遺址(又名後窯):據說是德化最早的一個舊窯;
三、十排嶺遺址:在後窯對面的小山叫做十排嶺的地方;
四、祖龍宮遺址:在祖龍宮東側的小山上。
德化窯白瓷釉色,仔細觀察大約可分為四種,第一種為純白,釉非常均勻,顯得光璧滋潤;
第二種白釉中微微閃著肉紅色的透明瓷質,第三種釉色作牙黃色;
第四種釉色中顯出很淺的青色。
古代德化窯的白瓷,常在觀音及其他佛像背面刻有「篆體」的款識,如:宣德二字或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印章,亦有在衣褶下用刀刻林、培等字的。
在出土的青花瓷片上也發現有款識的,如:月、永玉、新盛等。
從德化出土的青花瓷器殘片看,它與臺灣安平古堡一帶所採集青花瓷器殘片比較,無論就器形,或紋飾、釉色等各方面看,幾乎是一致的;
推測台灣這批明鄭時期遺留的青花瓷,是由德化經泉州海港而流傳到臺灣的,其製造的時期,也並不是一個很短的時間。
德化窯是中國白瓷系統的一個發展,並且是邢窯和定窯的後繼者。
(宋龍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