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蘆筍】 蘆筍(Aspragus),別稱石刀柏,屬於百合科之多年生作物,原產地中海東部及小亞細亞,自古歐洲南部沿海,已有經濟栽培;
性喜溫涼氣候,故歐、美及日本溫帶地區,盛行栽培,宜於新鮮煮食及加工製罐,市場頗廣。
民國四十四年,臺灣向美國及日本引進美麗華盛頓(MaryWashington)、加州大學三○九號及七一一號觀察試驗。
二年後,咸認蘆筍雖屬溫帶作物,在臺灣氣候可以生育良好。
至四十八年,彰化縣伸港鄉溪底寮務本農場,試種十公頃於海邊輕鬆砂質土壤中,獲得成功和豐收,籌設臺灣蘆筍公司,製罐外銷,並擴大面積至二百公頃。
過後,農民大量擴展面積,陸續成立工廠,因國際市場需要甚殷,於是政府及地方農會協助推廣,不數年間,面積廣達一萬公頃,製罐外銷,價值美金億元,創臺灣有利外銷事業之一。
一、營養價值蘆筍嫩莖百分之九十二以上為水分,剩下百分之八為固形物質,其主要成分為碳水化合物百分之二至三,而其中大部分為糖分,含量次於碳水化物者,為蛋白質約百分之二,所剩之百分之三為粗纖維、灰分、脂肪等所構成,脂肪含量極微,平均不足百分之○.二,故為低脂肪、高蛋白之上等蔬菜;
分析嫩莖百分之○.五之灰分中,鉀、鈉、鈣、鎂、磷、硫、氯、矽齊全,其中鉀之含量獨多占百分之十二,除有機無機成分外,蘆筍尚含維他命A、C、B1、B2及胡蘿蔔素,故其營養價值,比一般綠色蔬菜為高。
目前一般均認為蘆筍有清涼利尿、消除疲勞、恢復精力、降低血壓、預防腦出血、治心臟病、溶解尿酸等諸種疾病之功。
由蘆筍中提煉之安賜百樂(AsparaPan),除能提神外,更有強脾、解毒之效。
二、栽培環境(一)氣候:蘆筍雖性喜溫涼氣候,不耐低溫,遇霜、雪、結冰,地上莖葉枯萎,進入休眠期;
但抵抗高溫之力頗強,自然氣溫高至攝氏三十度時,莖葉不枯,長期乾旱,仍能保存活力,故臺灣雖位居熱帶,不因高溫栽培上有所限制,至於氣候因子上,有其需要之合適條件。
1.溫度:溫度為決定蘆筍嫩莖品質上之重要因子,在攝氏十八至二十度之氣溫下,所生產之嫩莖,品質最佳;
超過限度範圍攝氏五度以內,嫩莖基部和外皮容易老化。
在臺灣一至二月間,低於攝氏十二度以下,生長停頓,進入休眠;
在七至八月間,氣溫高於攝氏二十五度以上時,嫩莖先端易於散開,會影響嫩莖之外觀。
臺灣氣溫每年除一、二、七、八四個月,不能生產嫩筍外,其餘八個月之氣溫,皆宜於蘆筍嫩莖之採收;
其收穫期之長,遠較溫帶地區栽培國家多至四個月,是為溫度上優越之處。
2.雨量:雨水之調勻,為一切作物生長所必需之條件,臺灣雨量雖足,年降雨量平均為一千八百六十六公釐;
但分布頗不均勻。
蘆筍雖屬耐旱作物,因係採收嫩莖為主,故需降水量均勻,方能產生鮮嫩肥厚之嫩莖;
長期乾旱或雨量不均勻,又缺乏適量灌溉時,不特影響產量,且採收之嫩莖纖維多,肉質硬,品質極差。
臺灣栽培之地區,多集中在西海岸輕鬆質土壤區域,除極少地段缺少灌溉外,大部地區灌溉系統均可到達,因此雨量不均勻時,仍可藉灌溉之便,以彌補雨水之不勻,此為栽培上有利之點。
3.濕度:多濕地區或山腹排水不良之地,蘆筍不宜栽培,不但多病害,且生勢極差;
因此蘆筍不適宜在臺灣山坡地栽培。
因山地久旱時,缺水灌溉,潮濕時濕度太高,有此二因子之限制,其可以發展之地區有限。
北部(包括宜蘭、臺北二地區)冬春多濕,發育生長,無中南部之優良,可謂明證。
4.其他:日照、霜、雪、颱風等之氣候因子,對蘆筍之生育影響甚大,臺灣位居熱帶,日照充足,低溫之害極微,雖多颱風,因蘆筍柆株不高,莖葉細柔,其本身具有強力抗風之能,受害並不太大。
(二)土壤:蘆筍屬多年生作物,地下肉質根密布,且深入土中,故對土壤之選擇,似較一般作物為嚴。
1.土壤種類:宜選通氣性、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深厚肥沃之沖積砂質壤土為佳,輕鬆肥厚砂質土次之,黏性土壤或土層不厚之礫質土及壤土,不適栽培。
臺灣東西海岸之廣大平原地帶,均係沖積土壤,雖土質輕鬆,但土層頗深,排水又好,為栽培蘆筍之優良環境。
2.土壤性質:蘆筍生育,不宜強酸性土壤,其酸度以微酸性即pH值五.八至六.七之間,尤以pH值六.○最適地下部之發育。
含有鹽分之鹼性土壤,即海岸第一線之海埔新生地,亦不宜生長;
微鹼性之砂質壤土,雖然發育良好,但嫩莖纖維多,亦不大合適。
臺灣目前大面積之蘆筍栽培區,多在海岸第二線以內,其土質略微帶鹼性,地下水位亦較高,不礙貯藏根之先端發育,但易受地下水之浸害。
(李伯年)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