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宗教●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Jerusalem),阿拉伯文是El-Quods,其字源義是聖地,最初見於創世紀十四章十八節。
耶路撒冷有新舊城的不同,西元七○年,為羅馬大將狄都斯(Titus)所拆毀,一三○年,羅馬皇帝哈德利安(Hadrian)下令重建,命名為哀利‧嘉比多利(AeliaCapitolina),以紀念羅馬大神朱比特(Jupiter)。
第四世紀時,叛教菇蓮,宣誓重建耶路撒冷,基石完全挖出,未能修復,延至一五三七至一五四一年,方由蘇利曼二世(SolimanII)完成建築,但亦非在原地基上,是為新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色列復國,當時耶路撒冷畫歸約旦王國,以色列人遂在耶路撒冷城北部西部,再建耶路撒冷新城。
至此,十六世紀所建之城,就稱為舊城了。
耶路撒冷,對猶太教(以色列人)、回教、天主教,以及由天主教分裂或分出之異派的東正教各派,與基督教新派,皆奉為聖地。
以色列人稱之為聖城,因為他們的始祖原始建國於此。
回教徒由於他們的教祖穆罕默德逝世於耶京。
而信奉基督的各派,更因為基督的絕大部分事蹟,都發生在此地。
耶路撒冷是一座山城,為約一平方公里之正方城,目前共有七座城門,而稱為金門的城門,則完全封閉,其原因是因為他直通回教大殿之故。
耶路撒冷城北,有山高八百一十九公尺,人稱目標山,東面有山高八百一十八公尺,人稱之為橄欖山,西北有山高八百一十八公尺,稱那底尖山,西南有一小平原,可以說得上是群山環繞,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戰爭之地。
在耶路撒冷城內。
有基督被釘死、埋葬與復生的紀念處,目前有一座大教堂矗立,為東正教與天主教聯合管理。
另外有基督的苦路,即基督被判死刑後,由總督府負十字架出發,前赴加瓦略(髑髏山)被釘,所經之路程。
第三為亞爾買尼人區與西雍聖山(猶太人的聖地),並有達味塚(不真)、聖母瑪利逝世紀念堂。
第四區為摩利亞山,此區為以色列始祖亞巴郎殺子祭神處,為以色列人之聖殿原址,而今祇有依山的基牆,稱為哭牆,為以色列人敬禮上帝處。
他們誓必重建他們的聖殿,而今在他們的聖殿原址上,有兩大回教寺,以色列人的心目中,必欲拆之而甘心,耶路撒冷東城牆外,為若撒法山谷,若撒法為以色列聖王之一,舊約傳統認為世界末日,上帝將在此谷中,審判所有自世初到世末之一切人等。
城東橄欖山,有耶穌基督升天處,一旁另有穆罕默德逝世堂。
耶路撒冷這個三教的聖地,也實在是一個是非之地,阿拉伯與以色列都不肯讓步,都認為是他們的主權地。
(趙雅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