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六十三章】
預習中的理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做沒有發展和潛力,奉養沒有關係和責任,體會沒有內心感受。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重要的基礎的增加缺少,回應心懷不滿用好的修養(規範?)。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希望得到不容易至他不須費力,做差不多至他的微小(從行動細節改變?)。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時間裡面災害變故,一定興起在不須費力。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時間裡面重要奉養,一定興起在微小。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正確用品德崇高和通達事理的人從開始到末了沒有是差不多,所以可以達到那個重要。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提到隨便答應一定少可靠,增加不須費力的一定增加災害。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正確用品德崇高和通達事理的人尚且不能的,所以末了沒有災難。
記錄老師解惑課中直譯文大約如下: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潛力沒有發展,職業沒有所作所為,體會沒有研究。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重要的輕視有餘短缺,告知心懷不滿用共同遵循的規範。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希望得到不容易從他不困難和不須費力,變成大從他的詳盡的和深入的。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時間裡面不容易,一定進行從不困難或不須費力的;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時間裡面重要所作所為,一定進行從詳盡的與深入的。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事情用品德崇高和通達事理的人畢竟未發展重要的,因而可以達到他的重要的。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如果隨便應允的話一定少誠實,經常改變一定常常使人受困。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事情用品德崇高和通達事理的人尚且不敢此,所以最後沒有受困。
課後,我理解該篇文章,描述學術已應用到生活細節中,最抽象最偉大的學術理論,融匯在人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物裡,教導人們不要作繭自縛。
文章第一句話,不一樣的字卻一樣的在描述生活中人們的糾結而迷茫的心態:
一、有人自認為自己有能力,但在社會上沒機會得到發展,他們或眼高手低,或碌碌無為,或懶惰又自大,太看得起自己而常感歎“生不逢時”認為淪落到為無為的境地。
二、有的人身在職場,理想很高,總想有所作為,可偏偏年復一日的沒有提升的機會,常感歎沒有可以“施展拳腳”的平臺。
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心態,常常感慨生活的不公和無情,感慨社會與現象,認為對人生有多體會,確實在卻是沒有好好研究反思自己有沒有哪裡是要提升的,哪裡是要改進的,所以作者使用“味無味”三個字,真是一針見血。
前述描寫的這些人物,無論哪個朝代,無論哪個國家,必定都存在的,他們因無知而生繭自縛,困住自己不得解救,只能體會哀怨。
他們究竟有沒有出路呢,有。
有出路,在於是否能真正懂得自己最想要的、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麽,看清楚什麽作為是與目標不符合的,那些不符合目標的思想言行就不該緊緊佔據心靈,明白該做的事,明白不該怨己或怨人;
有出路,在於明白接近目標的過程中,什麽該有餘,只有知識、能力、堅持的毅力有餘,才可能接近目標,所以要看清楚自己缺少什麽,缺少的就應該修正補足;
要正真堅定渴望自己想要得到的目標,並且清楚自己與目標的距離,然後言行作為要朝符合規範修正自己,才是有出路的開始。
雄偉大廈,始於基石,要得到那個不容的得到的目標,都是從此刻力所能及的事物符合要求開始積累,當生活中,工作中以及學習中,一切細小的行為都符合規範,做出來的結果不會有錯。
就如修房子,基礎的鋼筋泥沙石材符合要求,操作符合要求,絕對不會半路垮塌或豆腐渣工程。
因此,成功在於基礎的言行舉止起步,從細節、習慣,到原則到能力到方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都會健康發展到符合。
而學術這個時間裡面的程序造就人世空間與萬物,這樣強大的偉大的工程,亦是從基礎開始。
時間裡面的程序重要的關鍵,一定是一套完整遞進繁衍程序,兩儀一現,四象便生,八卦就位、九星而出.....到360度炁空間程序運用,無一環節不是重要關聯的,有第一步,就會有其他動作的連鎖反應進行,在其程序規範下符合什麽條件造出什麽事物。
天地造物尚且如此,而人只是天地造就之物,怎麼可以不按照規範獲得成功?
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不過是指人們的一切生活行為規範要符合天地法則規律,順勢而生,借力得力。
人的潛力無限大,只要知與行按照“天意”發展,隨著發展而順勢發展。
自古學術能力者不會給自己設置人生目標作繭自縛,所以能無止境發展。
學術能力者能力強大可以再造事物,卻亦不會輕易答應於人,因為充分的知識洞悉到生活中的可為和不可為,所以生活隨心所欲,不會自己做繭而陷入困境。
要做一個成功者,先學會做人,學做人就從對自己言行負責開始,不隨便,不輕易承諾,腳踏實地每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當下能力而正確操作,不失信於人才不會陷入寡信危機,才有機會不陷入被團體和社會孤立的困境,才有機會不斷的進步,一直累積可以到突破每一種處境或每一個階段中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