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X粒子 台大教授何小剛撼物理界】
【聯合報/記者李名揚/台北報導】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何小剛和國外兩位學者合作提出的「超對稱最小擴展模型」,幾乎證明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圖中所指示意圖),也撼動目前物理界用了30年的粒子標準模型。(記者林俊良/攝影) 在物理學界通行卅年的「標準模型」就將打破。
台大物理系教授何小剛最近確認有種「X粒子」,是標準模型中不曾見過的基本粒子,而且包括已知的夸克、電子等基本粒子都應該有一個「超對稱粒子」,也就是說,基本粒子種類至少要加一倍,這個理論已對全球物理學界造成大震撼。
何小剛是和美國拉文大學的Tandean、愛荷華州立大學的Valencia兩位教授合作發現這項成果,論文最近刊登在物理學界頂級期刊《物理評論通訊》上。
何小剛指出,美國費米實驗室前年公布三個人類過去沒見過的基本粒子「X粒子」,他們三人分析後認為,「X粒子」必須用超越「標準模型」的「超對稱最小擴展模型」才能解釋。
物理學界的「標準模型」認定,所有物質的質量來源是一種基本粒子「希格斯粒子」,但人類從未觀測到;何小剛說,「超對稱最小擴展模型」認為有七種希格斯粒子,比「標準模型」多了六種,另外也認為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一個電性相同、質量未知的「超對稱粒子」。
何小剛說,「超對稱最小擴展模型」是科學家在一九八○年代提出的理論,但從未被證實;他們算出X粒子是此模型所提出七種希格斯粒子中,最輕的一種,也就是證實「超對稱最小擴展模型」為真,突破卅年未變的「標準模型」,所以受到重視。
「超對稱粒子」既然在最新理論中存在,就可以用來解釋「暗物質」。
何小剛表示,我們的宇宙中,只有百分之五的物質是人類已知的領域,另外有百分之廿五是人類未曾觀測到的「暗物質」,其他百分之七十則是人們了解更少的「暗能量」。
何小剛指出,有科學家提出,暗物質很可能是一種電中性、質量最輕的「超對稱粒子」,因為暗物質穩定存在於宇宙中,沒有衰變成其他物質,而只有電中性、質量最輕的粒子,才不會衰變;
他們現在證實「超對稱粒子」確實存在,也等於提高「暗物質是一種超對稱粒子」的可能性。
何小剛強調,這項研究成果目前還是一種「可能性很高」的理論,還無法百分之百確認;
不過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建造的「大強子對撞機」將在今年底開始運轉,到時應可製造出更多人類尚未看到的基本粒子,就有機會找出更多證據來驗證「超對稱最小擴展模型」。
引用: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62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