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4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教堂音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7 07:45: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教堂音樂

 

教堂,是指一切基督徙的禮拜場所,無論是天主教(基督舊教)、基督教(基督新教),或東正教(希臘、俄國等),以別於佛教、道教、回教等的寺、廟、宮、觀。

 

見附圖1。

 

教堂音樂(ChurchMusic)只包括用於教會正式禮儀或團體敬禮的音樂,因此凡是教堂以外的宗教活勁,像西元十一世紀的聖禮劇(LiturgicalDrama),十七世紀的宗教歌劇、神劇,以及民間演出的受難劇等,縱然文詞性質和音樂表達完全出於宗教啟發,甚至取自新舊約聖經的,也只能稱之為廣義的宗教音樂,不是真正的教堂音樂。

 

最早的教會詩歌,是基督在晚餐廳領導門徒唱出的舊約歡讚詩篇,因此詩篇和散見於新舊約的出名詩歌,是所有基督徒歌詞取材的重要資源。

 

而敬禮儀式中最早也最重要的核心,即彌撒或聖餐禮儀,也正是來自基督最後晚餐祝聖酒餅,分饗門徒的訓令:「你們要為紀念我,同樣去作。」

 

羅馬初期教會行彌撒是用古希臘語,第三世紀以後漸被拉丁文所取代,因此直到本世紀一九六○年代,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容許各國用本地語文行聖禮為止,各時代不同風格的彌撒曲,都是用拉丁文譜寫的。

 

音樂方面古代是用葛麗果聖歌的單音曲調,九至十六世紀產生了大量複音對位式無伴奏合唱彌撒,十七世紀自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時期至今,便成為交響樂與大合唱為主的風格了。

 

因此巴哈、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古諾等名家的彌撒曲,包括追悼亡者用的安魂彌撒曲在內,都是合唱與管弦樂配合進行的。

 

彌撒曲以外,最重要的教堂音樂是日課聖樂,就是全年各時期的晨禱、晚禱、日間祈禱等,其中包括了無數常可聽到的曲目,如詩篇、感恩曲、讚美詩、聖母哀悼曲、聖母讚主曲等。

 

其他如經文歌、聖體頌、聖母頌等,也是大家熟悉的教堂敬禮音樂。

 

東正教的彌撒冗長儀式,至今仍用希臘語或俄語等歌唱;

 

拜占庭風格的隆重吟誦,十七世紀以後更加上同節奏合唱的呼應,然而始終依教父所提倡聲樂抑制器樂的原則,不用任何管弦樂器的伴奏,甚至連最足代表教堂音樂的管風琴也排斥不用。

 

這與視管風琴為聖樂典範樂器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就大不相同了。

 

基督新教創始於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自始就是以本國語文的大眾聖詩為號召的,風格也是由單音而復音,至十七、八世紀管風琴音樂大興,不但伴奏聖歌,而且擔任獨奏,因而產生前奏聖詠、幻想賦格等,成為基督教對管風琴聖樂的極大貢獻,至巴哈達於頂點;

 

與同時期天主教的管風琴彌撒曲,即琴聲與歌唱交替出現的風格,同樣促成了管風琴獨奏的重要發展歷程。

 

路德教會的另一特色,是把原本世俗的清唱劇(Cantata)徹底宗教化,成為主日崇拜的重要項目,至巴哈時代已漸進入宗教抒情音樂的精緻藝術境界;

 

晚期,他更利用歌劇的吟誦及詠歎,而不陷入戲劇化的外場誇張,且能與他的受難劇同樣虔誠、內在、富於宗教性的深摯,殊為難得。

 

巴哈譜寫清唱劇前後約三百首,今存的也達二百零二首之多,可惜巴哈死後,路德教會對清唱劇已不感興趣,而被大眾化的簡單聖詩合唱所湮沒了。

 

英國教會保持了更多的天主教成分,其最富特色的聖樂是英國頌歌(Anthem),有純合唱的及附加獨唱的兩種;

 

名稱來自對唱曲,形式卻更近似當時流行於德、法的大經文歌,或清唱劇,如韓德爾的二十五首巨型頌歌,雖然多為皇家的教堂慶典及婚葬而作,卻都是大合唱與管弦樂的佳品。

 

(李振邦)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5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8 07:57 , Processed in 0.17187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