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日文●漢委奴國王印】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云:「中元二年(西元五七)春正月辛未,東夷倭奴國主(主,武英殿版作王),遣使奉獻。」
同書東夷傳倭條云:「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此印於清乾隆四十九年、日木天明四年(一七八四)二月二十三日,由筑前國那珂郡志賀島(日本福岡縣粕屋部志賀島町)農民甚兵衛於挖掘田溝時挖出。
印高二.二三公分,厚○.八公分,印面各邊長二.三四七公分,重一○八.七二九公克,字體隸書,文曰「漢委奴國王」,上部鑲有蛇紐,金質,日木政府指定為國寶。
(見圖1)日本學者對此印作考證者甚多,如博多崇福寺僧幻庵宗曄著東漢金印考、皆川淇園著漢委奴國王印圖記、中井履軒著委奴印記、上田秋成著漢委奴國金印考、青柳種信著後漢金印考略、尾原景熙著漢委奴國王印記等,他們都認為委通倭,並以為後漢書所載者即指這顆金印。
然江戶時代(一六○三~一八六七),日本國學派興起,彼等受清代考據學之影響,考證之風大盛。
松浦道輔於天保七年(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在其漢委奴國王金印偽作辨中,謂此印制與漢代印制不同:一、漢代公印印文末字均有璽、章、印三字中之一字,此印則無。
二、漢代公印印文首字無漢字。
三、漢代公印印文為鑄文,此印則為篆體陰文。
又村瀨之熙在其藝苑日涉中,雖同意此印即光武帝之所賜,但指出其印紐為蛇紐,與漢制不同。
清代學者楊守敬(一八三九~一九一五)謂漢以來日本為蠻夷,故用蛇紐(列侯用龜紐,將軍用虎紐,蠻夷用蛇紐或兔紐),但用金質材料為罕見之例,當時除匈奴外,烏桓、高句麗之印皆為銅質,可見漢以倭為東方之大國。
倭奴國究指何處,說法不一。
從前,有謂係統一後之日本,江戶時代學者松下見林(一六三六~一七○三)的異稱日本傳,即有此主張。
其後,本居宣長(一七○三~一八○一)則自「倭國之極南界」一句下功夫,認為並非古代統一後之日本國名,而是指九州之極南端,故倭奴國為九州之一小國。
金印發掘後,對倭奴國之位置又有新解,有人認為漢委奴國即漢代統治下之委奴國,與倭奴國相同。
又云,魏志倭人傳有伊都郡,即倭奴國。
但倭奴國或伊都國,後漢書云,在倭國之極南界,此與事實不符,蓋博多灣並非倭人居地之最南端,故有人認為極南端乃極北端之誤,明治時代學者三宅米吉(一八六○~一九二九)即持此主張,他的漢委奴國王印考謂:「倭奴國應作倭人之奴國解,其國在奴地方,即博多沿岸。
倭人傳云在伊都國之東南,即記、紀所載之儺縣、那津等地。」
又說:「倭國之極南界一句,係後漢書作者對倭人傳所加之錯誤註釋。
倭人傳中有兩個奴國,一為伊都國東南之奴國,一為女王國(邪馬臺國)境之極南端之奴國,范嘩以為前後二奴國為同一地方,故云:倭奴國,倭國之極南界也。
據此,則倭奴國者即倭之奴國,乃『漢之倭之奴國』之謂。
委乃倭之簡寫,聖德太子之法華經義疏,曾將大倭國寫作大委國,可作註腳。」
國人鄭樑生在其著明史日本傳正補中,亦與三宅之說法相同。
(蘇振申)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