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舞樂玉】 古代的人,在飽餐痛飲之後,大家高了興,會情不自禁地歌唱起來,狂舞起來。
他們的歌聲,沒有一定的曲調;
他們的舞蹈,也沒有固定的步伐。
快樂起來,跳跳唱唱,乃是人之常情。
有的人,拿起吃剩下的鳥羽、牛尾而舞,也有人著他們使用的兵器而舞,充分地表現出獵獲野獸後的愉快心情。
到後來,有人制定禮樂之後,遂區分出文舞與武舞來。
舞字的最初形狀,無論是甲骨文或鐘鼎文,都是作一個人手執牛尾或鳥羽而舞的樣子,後世把這種原始的舞,叫做文舞。
舞字的初文是無,甲骨文的無、舞兩個字,都寫作或,是一個人,而手執旄羽的樣子。
這個舞字,最初當是描寫文舞的。
至於武舞的武字,篆書止戈,作人持戈前進的樣子,凡持兵器而舞的,便是武舞。
武字的古義,常與舞通,例如左傳春秋莊王十年,以蔡侯「獻舞」歸,穀梁傳作「獻武」;
史記刺客列傳之「秦舞陽」、武梁祠刻石作「秦武陽」。
武字的古義也就是舞,不過區分出武是持兵器的舞蹈而已。
武舞在任意而舞之後,漸漸有了訓練戰伐之意,例如行列舞與環陣舞,都是源於與獸搏鬥的樣子;
行列舞是對獸的進擊,環陣舞是對獸包圍,鬥獸舞是武舞之一種。
這種武舞的形象,我們在周代銅器的獵壺上,在漢代的石刻上,都可看到這種圖畫。
書益稷有「予擊石石,百獸率舞」的話,可知古時已有化妝之舞,也就是說,已經有了蒙著獸皮而舞的事,而且還有伴奏的樂器,這是所謂「擊石石」,敲打石犁、石磬了。
武舞中所用的戈,最初是用平時使用的,以後便有專為舞而製的戈。
這種戈,既不用來與敵人或野獸搏鬥,就不必考慮它是不是銳利?
是不是堅固?
注意之點,在於它是不是漂亮。
古人敬玉、愛玉,玉首先被考慮作為使用的材料,於是玉的戈被採用了。
玉戈的主要用途,除了做儀仗、殉葬之外,便是舞蹈時所用,如圖1。
(見圖1)戈的初形,源於獸角,古人與獸搏鬥,最怕的是獸的爪、牙與角,在獵獲一隻野獸時,先要把獸的武器取下來,作為紀念,爪牙變成了佩飾,而角就變成人的武器。
不過,角形近乎圓柱體,不便縛在柄上,纔因其形而改為板狀體,這就是最初的戈。
玉戈的品質是高尚了,並不是很美麗,為求更漂亮起見,便有銅內玉戈的出現,如圖2。
(見圖2)戈的本部,即有刃部分,叫做援。
柄部,即圖2的右半部,叫做內,把瑗的部分仍用玉做,內的部分改用銅做。
還可以嵌上綠松石。
白白的或黃黃的玉,配上綠松石,那是很漂亮的,這就是銅內玉戈,人持這種戈而舞,一定是非常得意。
武舞所用的兵器,不僅是戈,另有一種矛,也是玉製,而把它的柄部(骹)改用銅製,嵌上松石,其漂亮是與銅內玉戈一樣的,如圖3。
(見圖3)其他如斧、鉞、戚等,也都可以用之於舞。
(那志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