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7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美的主體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1 23:18: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美的主體性

 

美學的問題,是一個從科學的美的經驗分析到哲學的美的觀念的綜合,而到藝術的美的「幻想」的直觀;

 

再向上時,就到一種「言、無言」的一種「無言」之「言」;

 

「名、無名」的「無名」之「名」;

 

「象、無象」的一種「無象」之「象」。

 

反過來,「無言、言」;

 

「無名、名」;

 

「無象、象」;

 

這一種超乎言、名、象的美,乃是超科學知識,超哲學知識,超藝術知識的「言無言」、「名無名」、「象無象」境界的美。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在「無言」中來「言」,「無名」中來「名」,「無象」中來「象」;

 

要把它作為「科學知識」來客觀分析,「哲學知識」來綜合通觀,「藝術知識」來直觀冥悟,才能透過「下學而上達」美的欣賞之境。

 

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莊子)的藝術生命之所在。

 

在不同的文學藝術的各類理論知識範疇中,有一個更基本的知識,它不是別的,而是「美」的知識。

 

美的知識之「美」,其主體性:一在美的知識之自足存在;

 

一在美的知識所托之美的生命之所呈。

 

因之,藝術本身,其自主在美的自我存在,不為時空所限制,渾然與天地同流,它祇需要另一藝術的生命之流進入這一藝術生命之本身,才能找到美的主體性。

 

「美」,既不能離開它的存在物而為美,更不能離開它的存受者而為美。

 

它是同時具有美的存在物與美的存受者兩者而生。

 

郎費爾德(Lanfeld)在他的審美的態度(TheEstheticAttitude)中說:「故所謂美,而為兩者變化之關係,亦即人類機體與客觀事物之關係。」

 

我想,「美」,又豈僅「人類機體與客觀事物之關係」所能盡。

 

美的自主體,不僅是一個形上的問題、理論的邏輯問題、心理的經驗問題、善的問題、用的問題,而且是美的性質之所在,即從一件自然或人為的藝術品的認知、判斷、欣賞、實用中所得的美的那種精神(非僅止於心理的)活動,和從美的精神活動中,以美來點化人間,而遊於無何有之鄉的那種逍遙的境界。

 

然而,美的性質,和它的自主體,是要從它的美的內容和形式中顯現出來的。

 

離開了美的內容與形式,還是上達不了美的至高境界。

 

人,之所以發現美,那是人在心靈上所發現的人的美;

 

這美的感情生起於美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的感情。

 

所謂生起於美的材料的感情,走出形、色、音、向而生起的感情;

 

所謂生起於美的形式的感情,是由形、色、音、向所結構成的藝術樣式。

 

它們樣式的條件是:調和、規律、均衡、節奏、條理等。

 

這樣,在美的材料、形式與內容中所創造與發現的美,美的感情,是有其美的性質在其中;

 

在這美的性質中,才宣告了它的主體性。

 

要達到此點,既要是美的感情的表現須帶客觀性,又要是美的感情的表現須為假象,而非定著於實象之上;

 

尤其是美的感情的表現是為己,而非為人;

 

即是「無關心」於我以外的一切外物,而只全心地將藝術創造者的靈魂投射而出,以求藝術生命從作品中透露出來。

 

同時,藝術家的個性可以在作品的風格與氣質中看出來;

 

而時代的精神,民族的特殊風格也會在一個創造者的作品中表露了它的美的性質;

 

如此,也才能宣告它的主體性。

 

藝術,不僅在模倣自然,更在創造自然、超自然,表現一個普通永恆的觀念。

 

我們從一個中國人來看「美」,「美」為:「感性的美-知性的美-理性的美-神性的美-純美的大美」的向上發展。

 

然而,都要以「情」去作為它的起點,使生命的情感世界既能「應物象形」,又能「隨類賦彩」,以使人類生命「氣韻生動」(謝赫,古畫品錄);

 

而「立萬象於胸懷,傳千祀於手下」;

 

所謂「藝趣妙極,未易言盡」者是也;

 

是在「備表仙靈」,「非淵識博見,孰究精,擯落蹄筌,方窮以致」(姚最,續畫品)。

 

這就是中國人所看到的一個透圓的美的世界。

 

總之,「美」不僅是知識的問題,和美的知識架構與理論的問題,而且主要乃是人在觀照「美」於宇宙和人的生命中,所呈現的美的主體性的各種層次之不斷上升和充實的問題。

 

故孟子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也就是劉勰所謂「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神思)者是也。

 

但如不能「具備萬物,橫絕太空」,有若「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而「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司空圖,詩品),則何能「妙」萬「物」而為「言」也。

 

此正尚書陶謨所謂「天工,人其代之」歟!

 

是在「一味妙悟而已」。

 

中國人在人的全程中,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對整個宇宙,都有一種從「美」的「觀照」中去看的那種凝神而無所待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上與造物者遊」的人的精神主體自我上升的藝術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養生主)。

 

因此「人」就有一種從「美」的「觀照」中去「遊」於「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而「入於寥天一」這一種向上的生命衝動。

 

這種「美」,已不是知識上的「美」,乃超越了「美」的知識層次,而透過了「知識」的美,上達了「美」的純美-大美」的「美」的本然之觀照宇宙於「心」,而為「心齋」的「美」的直體呈現。

 

(張肇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6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9:3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