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東印度群島】 東印度群島亦稱馬來群島,國人稱之為南洋群島(狹義的南洋,包括散布在東南亞洲的群島),包括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摩鹿加群島。
有的地理學者認為印度尼西亞群東印度群島,此範圍未免太狹窄,從地理觀點言,這四島嶼群不論在地形、地質、氣候、物產、工業方面都有其區域的共同性,所以範圍應以狹義的南洋群島為佳。
〈見圖1〉。
就地質言,東印度群島大部分是構成亞洲南緣的造山帶,即喜馬拉雅造山帶之一部分。
這個今日仍在活動中的造山帶,西起蘇門答臘,向東伸至爪哇、峇厘、帝汶等島。
然後繞過班達海,向西迴轉至蘇拉維西,最後向北進入菲律賓。
沿線大體上成一個再三曲折的大島弧,弧上多火山,弧外為深洋槽,弧下為深入的地震帶。
全體可看成歐亞、印澳及太平洋三大板塊擁擠在一起之處,因此構造異常複雜。
弧後之婆羅洲,可能原為亞洲大陸的南部,後因兩者之間地殼分裂而成南海。
諸島礦產豐富,金屬有錫、銅,非金屬有石油,其生成無不與全區構造背景有關。
菲律賓群島位亞洲大陸東南之太平洋上,由七十一百零九個島嶼組成,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是呂宋島,次為民答那峨,其他大島有巴拉望、尼格羅、班乃、宿霧、雷伊泰、薩馬、明多羅、保和、描示描地等島及蘇祿群鳥。
全區多山,平原狹小,以呂宋島的中部平原、卡加央谷地,及民答那峨島阿由山谷地較寬闊,為菲最重要的農耕區域。
氣候屬熱帶,因受海洋及季風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農業為經濟基礎,作物種類有稻米、玉米、椰子、甘蔗、馬尼拉麻、煙草。
礦產以銅、鐵、金為著,其中銅的生產量居亞洲第一位。
由於本區曾為西班牙統治三百年,故人文景觀均深受西方文化影響。
主要都市有馬尼拉、奎松、宿務市及納卯。
印度尼西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荷蘭殖民地,當時稱為荷屬東印度,目前除帝汶島之東部屬葡萄牙,沙巴、沙勞越屬馬來亞,文萊屬英外,其餘均屬印尼國土。
荷人於西元一五九六年抵此,一六○二至一七九八年由東印度公司控制此間,開發熱帶資源。
一九一八年印尼立法自治,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始脫離荷蘭三百五十年的統治,正式獨立為共和國。
地方行政區畫自獨立以來屢有變更,一九六○年公布全國分二十省、二特別區,成為世界最大的島嶼國家。
全境位東經九十五度至一百四十一度,北緯六度至南緯十一度之間;
西起蘇門答臘,東至西伊里安,寬五千公里;
北鄰菲律賓,南接澳洲,長二千公里。
由三千個主要島嶼組成,可分為四部分:一、大巽他群島:包括加里曼丹、蘇門答臘、爪哇、蘇拉維西及其附近島嶼。
二、小巽他群島,自峇厘島迄帝汶島之間的一群島嶼。
三、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
四、西伊里安等。
總面積一百九十萬四千平方公里,人口一億三千萬,以馬來人,及巴布亞人為主,五分之四居民信奉回教。
印尼境內山高險峻,活火山超過百座,火山灰土遍布,土壤肥沃。
群島屬赤道雨林氣候,並受季風之惠,天然植物茂盛(面積約一百二十一萬八千公頃),擁有赤道雨林、熱帶季風林、紅樹沼澤林。
出產麻蘭地、柚木,及其他硬木,木材業具相當大的發展潛能。
爪哇為印尼心臟,島形東西狹長,地勢超過四百公尺,南部為石灰岩高原,中部為山地與山間盆地,北部為沖積平原,由於土壤為基性火山灰形成,沃度甚高,故成印尼農業主要分布地,及人口、交通、工業之集中區。
群島百分之七十的居民以務農為主,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以自給農業為主,亦有熱帶企業化栽培業。
農作物包括稻米、玉米、木薯、豆類、香蕉為主,經濟作物為橡膠、廿蔗、椰子、咖啡、茶葉、香料、奎寧、瓊麻、油棕、煙草及熱帶果實。
礦產資源在南洋地區最為豐富,其中以石油,錫、鐵、礬土最主要,另外尚有煤、錳、金、銀、硫磺等。
工業資源雖富,但由於政治不安,及資金、技術和工人之短缺,工業還是相當落後,大致以原料加工、製造業、消費品工業為主。
爪哇工業最發達,占全國工業活動的百分之八十,工業區分布在雅加達、泗水、三寶、日惹、梭羅等地。
交通以陸路為主,次為水路、航空,全區擁有公路八萬五千公里(只有四分之一有柏油路面),鐵路六千六百公里。
主要城市有雅加達、日惹、泗水、萬隆、棉蘭、巨港、馬辰。
(鄧景衡)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