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村經濟】 臺灣農村,住者以農家為多數,是故,農村經濟的描述與分析,當以農家經濟為首要。
臺灣光復迄今,經濟的發展,前半段為農業助長工業時期,農業對工業之發展,其功實不可沒;
後半段,為工業輔助農業時期。
由於臺灣工業之不斷發展,促成臺灣經濟結構之改變,而農業受此衝擊後,亦發生了結構上之變化,其所得亦相對地發生了偏低的現象。
茲就主要農業經濟指標,分析臺灣近十五年來之農家經濟狀況如後。
民國五十五年,臺灣每戶農家所得為四萬八千七百一十六元,至六十九年,增為二十八萬零四百四十八元,十四年間共增加五.七五倍。
就其內容言,五十五年之農家所得中,農業所得占百分之八一.六八,非農業所得為百分之一八.三二,由此顯示,當時農家經濟大都依賴農業所得,農業對農家經濟之重要性,由此可知。
六十七年,農業所得之比率為百分之四九.二六,始被非農業所得趕上,至六十九年,農業所得之比率再降為百分之四四.七一,由此可知,農業所得之對於農家所得之比重相對地減少,而農家所得之來源,逐漸倚重於非農業所得或農外所得。
今後,農家所得之增進中,非農業所得之比率,將會逐漸的升高。
在農家所得之不斷升高當中,農家的生活水準與文化水準,勢必也會跟著提高,關於此,亦可由歷年來之恩格爾係數之指標看出。
恩格爾係數,為農家家計費中主副食費所占之比率,比率愈低,表示生活水準愈提高。
五十五年,臺灣農家之恩格爾係數為百分之五○.七四,換言之,農家家計費中,主副食費已占了一半以上,當然用於高層次之生活費用就少了。
至六十九年,恩格爾係數降低為百分之三三.一九,由此可知,農家除了主副食費外,倘有更充裕之金錢。
用於高層次的生活費用上,生活水準之提高,在此不難窺見。
這種情形亦可由農家家計費之內容中看出,五十五年,農家家計費中,經常家計費占百分之六五.二八(包括主食費、副食費、被服費、住宅費、家具雜器費、水電燃料費等),臨時家計(包括嗜好費、裝飾費、教育文化費、交際娛樂費、保健衛生、醫療費、婚姻費、祭祀費、交通通訊費、家計負債利息、稅捐、其他家計費等)則占百分之三四.七二。
至六十九年,經常家計費降為百分之四六.六三,而相反的臨時家計費增為百分之五三.三八。
經常家計費乃屬次要性質之開支,若非經常家計項目之獲得適當之滿足,臨時家計之數目必將減少,故知,經常家計乃為求生存之維持,而臨時家計費為求高級之生活水準,因此,臨時家計費之增加將為生活水準與文化水準提高之重要指標。
就農家與非農家所得比較,民國六十年,農家所得祇占非農家所得之百分之五九.七一,此項比率歷年來雖不斷提高,至六十九年達百分之六六.八一,但十年之平均為百分之六三.三二,此與政策所擬訂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今後臺灣的經濟發展將會向前推進,百姓的生活水準也會隨之提高,在這種前提下,為使農家與非農家生活維持均等之水準,必須努力縮短農家與非農家所得之差距。
(戴旭如)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5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