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商學●組織行為】 組織,是人類設計用以推動事務之社會單位,其概念源於眾志成城之意。
人類為達到某些特定目標,而仔細設計某種型式的組織,組織是一種人為的工具(HumanInstrument),為特定目標而服務。
組織行為,則見於各種組織之中,如行政機構、學術機構、企業機構或社會團體等。
欲達成特定目標,除組織結構而外,尚須依賴各種專門技術(Technology),再配合外在的社會環境,彼此相互影響,相互運用。
因此,結構、成員、技術以及外在的社會環境就成為組織行為的主要因素。
組織行為就是研究如何透過組織結構,運用組織內之成員,配合客觀的社會環境,使其發揮專門技術,從而有效達成團體之目標與個人之需求。
就組織結構看,最早的是傳統的,其後有理性科層制,再後則有當代組織結構,進而可能演變成新生的組織結構。
所謂傳統的結構,指瓶狀形之結構,中間小,上面稍大,瓶底人數最多;
所謂理性科層制,即常見之金字塔形;
當代組織結構則為重疊的金字塔形,上方之小金字塔為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下方的大金字塔為作業員;
新生組織則因專家人數之驟增,以及知識和決策所需之資訊系統之進步,組織可能演成民主化或自由化。
成員是組織的主體,組織學者企圖從個人心理行為之形成過程中,了解個人在組織中所扮演之腳色、其所獲得的報酬與地位、對個人心理之衝擊,從而了解群體在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內的行為,並了解決策過程以何種方式為佳,如何溝通,如何調解衝突,並進而研究如何領導成員,激勵其士氣,使員工在組織中得到工作的滿足。
技術是組織大環境中之一環,它影響組織形態和人員之增減,進步之技術在減少用人,而增進工作效率,落後之技術須增加人手,卻減少工作效率。
社會環境通常分為穩定、變遷和遽變三種,其內涵則包括科學和技術的改變,市場和整個世界經濟的景氣狀況,政治的現況和趨勢,社會的價值取向等等。
這些環境狀況可以影響組織行為之變化。
組織行為強調的是其組織的主體-成員。
以人為中心,配合組織的結構面、專門技術以及外在的環境,然後加以分工、協調、運用控制成員系統、改變成員能力等,使組織效率達到最高,而易獲得組織目標和成員之滿足。
倘組織目標和成員無法得到滿足,而受到組織內、外的壓力時,則須從事改革。
改革的方式有兩種,一為改變人員,一為改變環境。
前者是從個人或團體的能力或動機之改變,並化解變革阻力,以求改變。
後者則以改變客觀的環境,而收變革之效。
(沈順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