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產業關聯】 此處所謂「產業關聯」(IndustrialRelations),乃是指李昂第夫(W.Leontief)教授之產業關聯理論或投入產出(Input-output)理論中所用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理論中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就是產業關聯分析或投入產出分析。
產業關聯理論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注意:一、在理論經濟學上,此種理論對華爾拉一般均衡論,提供最單純的形態。
二、產業關聯論在國民所得理論上亦頗重要,因為此種分析在社會的總計(SocialAggregates)及貨幣流量(MoneyFlow)上提供了詳盡的部門別資料。
三、產業關聯理論可以視為線型計畫(LinearProgramming)之特殊的簡單的形態。
產業間的關聯,原不止一種,除技術方面以外,尚有所有與控制的關係,以及信用與財務的關係等。
投入產出分析所關心的,是產業間技術上的關聯。
此種分析方法的特徵,是從各產業間技術上的互相關聯,考察國民經濟的構造。
國民經濟的產出物,有的供最終需要,有的卻是中間生產物。
我們經常的生產活動,有相當部分是從事中間產品的生產的。
某一產業部門為進行生產,通常須自經濟的其他部門購進貨物及勞務。
李昂第夫之產業關聯的概念,是非常實際的。
他認為在現實世界上,產業間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不似奧國學派在其「迂迴生產」的圖式中,認為某些產業是處於前期階段(EarlierStage),某些則處於後期階段(LaterStage)。
他對於奧國學派之非現實的分析,加以反對;
他以為在現實世界中,鋼鐵業需要煤,煤礦業需要鋼鐵;
同時,鋼鐵業的製品一部分固然供給為其他產業的原料,一部分卻供最終使用者的消費;
煤礦業的情形亦復同樣。
要之,各種產業無分前期或後期階段。
而各產業部門的活動水準,必須互相保持均衡(這種均衡的實現不拘係由市場機構的作用,或由於中央計畫的控制)。
在國民經濟的甚多重要問題上,各產業部門活動水準的互相均衡,乃是極端需要的。
例如:擬在國民經濟內增加投資時,則其影響所及的,不僅為資本財生產部門,事實上所有其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亦受波及。
若目前對各種貨物及勞務的最終需要,有大量的增加,則人力、生產設備以及其他生產資源,是否會發生缺乏的現象?
要解答此類問題,首先須知道需要的增加,與其在經濟體系內所發生的衝擊之間,所存在之某種規則性的關聯。
對前項問題,我們當然可以採取直接的方法。
例如:我們事前擬知道供最終需要之貨物的增加,究竟在經濟內引起怎樣的衝擊?
可以詢查最後加工階段的各產業,為製造這批貨物,究竟需要向其他產業,追加購買若干貨物及勞務?
其次,我們可以進一步向前一階段的各產業查詢,如此繼續不已,可有系統地追蹤此種關聯,並累積地估計其整個影響。
產業關聯論在概念上與前項方法,極為密切。
根據一般觀察:某一產業自其他產業之貨物及勞務的購買額,通常是與其產出量相關聯的。
經驗告訴我們此種函數關係並不複雜,而且在短期內,制度上及技術上的因素,不致影響其安定性。
要之,產業關聯論之最單純的基本概念,可以蓋括如次:為進行一定的生產活動起見,其所需之貨物及勞務的型式(Pattern),通常是可由經驗的研究,予以確定;
此種型式,具有相當安定的因素。
因此,在分析目的上,頗為有用。
此種基本概念在性質上極為簡單,而且頗合乎常識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們,恐怕很早就使用這種原理了。
某一企業在訂定未來期間的經營計畫時,當然須在生產量與購買量之間保持平衡。
在國民經濟之數量的分析上,此種原理之正式應用為一種工具,是晚近的事。
(潘志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