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大學的前身,是美國聖公會主教施累徹斯基在清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創辦的聖約翰書院。
當時創辦的主旨,祇以訓練傳教士為目的,故規模不大,祇等於今日的一所高中。
到了十四年(一八八八),抱著遠大教育計畫的卜舫濟博士來華,繼長該校。
由他的努力改進校務,擴建校舍,直到二十八年(一九○二)才正式成立了聖約翰大學。
卜舫濟傾畢生精力經營該校,迄民國三十六年滬戰烽火之餘,心力交瘁,病逝滬寓。
五十九年中,往來中美兩國間,募集捐款,徵聘師資,增置設備,改善課程,使該校在大陸淪陷之前,財產總值超過三百萬美金以上,所設學院達文、理、工、農、醫五院之多。
卜氏辦學有兩特點:他一方面提倡學生自治,儘量予學生以在團體生活中自發自動,發揮其服務精神之機會;
在另一方面,卻嚴厲執行學校紀律,對學生之逾越範圍,違反校規者,雖優秀分子的失檢偶犯,亦不稍假顏色。
就第一點說,聖約翰大學各級都有學生自治會。
在某一時期中,即學期考試之時,校方亦交由學生自行監考,予以絕對信任。
此外,學生活動如編印刊物,研究學術,聯絡感情,修養道德,皆有名種不同之辯論會、演講會、體育會、科學會、繪畫會、攝影會、音樂會、青年會、同鄉會等,不下數十種。
校方不獨一概予以精神及物質上的支持,且鼓勵教授們熱誠參加,予以協助。
就第二點來說,卜校長每晨必在該校大會堂中向全體學生作一次校務報告及精神訓話,使每一學生對校方處理校務的方針,皆耳熱能詳。
校方因此期待學生不應再有不知而誤犯校章者,倘再有違章錯失,必按規定處罰,決不寬宥。
更為訓練學生習於紀律生活起見,該校在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即開始實行軍事訓練的制度。
這種制度,寓紀律於自治之中,實足為學校軍訓的借鏡。
他的辦法,把全校學生按照步兵連的編制,分成三連,連有連長,排有排長,其他參謀、後勤等各種官佐應有盡有。
連長由校方在學生中選委之,連長以下的各級官佐,概由連長向校方推薦委任之。
凡有關全體學生軍訓事宜之策畫部署,以及人事之賞罰昇降,概由連長通過軍事會議,負責處理之。
其有違背紀律者,小則警告記過,大至開除學籍,校方一律按照連長之建議執行。
此一小小司令官,雖是同學,卻在同學中享有無上的權威。
這種辦法,實予同學們一種體驗,使他們明瞭自治體制中,應有如何森嚴的紀律。
在卜氏指導之下的聖約翰大學,人才輩出,其著者,例如前總統嚴家淦、故行政院院長俞鴻鈞、前經濟部長張世光,以及外交前輩顏惠慶、顧維鈞等,皆為聖約翰大學畢業之高材生。
(曾虛白)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