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瞿秋白】 瞿秋白(西元一八九九~一九三五年)原名崔霜,十四歲時始以秋白為名。
江蘇常州人,清光緒二十四年生。
幼受母教特多,六歲能誦唐詩,十歲從父習繪畫,十二歲又從伯學金石雕刻,多才藝,富文學氣質,辛亥鼎革,方就讀常州中學堂,以家計困乏,父棄家出走而輟學,後五年,母又以貧困自殺死,此一幕家庭悲劇,對氏之刺激極為深鉅。
民國六年四月,隨堂兄純白至北京,九月,考取外交部所辦俄文專修館,以不收學膳費用,始得以專心向學,其刻苦自勵、勤奮好學,極受師友敬重。
其時即嘗翻譯托爾斯泰、果戈里等作品,介紹於國內出版界。
五四運動起,氏以俄文專修館代表參加,頗活躍,六月五日被捕,旋獲釋,不久即參加李大釗所主持之社會主義研究會,自是思想轉變,並熱衷政治運動。
民國九年七月畢業,應聘為晨報駐莫斯科記者,赴俄國,撰有新俄羅斯遊記及赤都心史等通訊。
十一年二月,因張太雷之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
並以代表身分,出席在聖彼得堡舉行之遠東民族代表大會,頗受列寧所重視。
同年冬,任陳獨秀之翻譯,出席在莫斯科舉行之共產國際第四次全世界代表大會。
十二年一月,受共產國際命,返國參加中共中央工作。
六月,至廣州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兼宣傳部副部長,先後參加新青年及嚮導之編務。
並主編前鋒雜誌與熱血日報。
時國民黨改組容共,氏亦以個人身分申請加入中國國民黨。
民國十三年一月,氏以代表資格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此後經常往來於穗、滬,逢源於國、共之間,進行曲解三民主義及反對機會主義之理論鬥爭。
十四、五年連選為中共第四屆、第五屆中央委員,並擔住政治局委員。
十六年七月,武漢左派汪精衛等分共之後,氏與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滋等,共同召開中共中央「八七」緊急會議,批判陳獨秀為「右傾機會主義」,遂取代為中共總書記。
惟值國民政府全面清黨,氏無法應變及維繫內部各派系,備受指摘,翌年二月,即應召赴俄。
六月,假莫斯科召開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嚴厲批判為「左傾冒險主義」,會後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兩年餘。
民國十九年八月,中共以執行「立三路線」導致毀滅之危機,氏復受命返國,在廬山召開六屆三中全會,負清算李立三錯誤領導之責任,以執行未合俄意,既遭內部反李各派之攻訐,更失寵於共產國際,二十年一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遂被「調和主義」罪名,撤除政治局委員職,獲准「休息」,被排出中共之領導核心。
此後兩年間,蟄居上海,由於興趣相近及不甘寂寞,仍自動為中共文藝鬥爭效力。
嘗譯著文藝雜文多篇,以魯迅名投寄發表。
又發動文藝論戰,組織左翼作家大聯盟,除魯迅、茅盾外,參加者有丁玲、胡風、潘漢年、馮雪峰等人。
民國二十三年二月,被召至瑞金,任人民教育委員,其時中共正忙於逃竄,氏之處境極為落寞,宿疾肺病轉劇。
十月,中共西鼠,氏被指定留守,次年二月,在企圖取道大埔逃滬途中,被截獲於武平縣水口鄉。
獄中頗受優待,六月被處死,年三十有六,獄中寫有「多餘的話」,類似回憶錄一長文,自承一生一無是處,是「歷史的錯誤」,充滿哀怨的情緒,或有所省悟。
(李毓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