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皇太極】 皇太極(西元一五九二~一六四三年),清太祖努爾哈齊第八子,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年。
清太祖於萬曆四十四年立後金汗國,建元天命後,皇太極即為四大貝勒之一,南征北討,無役不與,且多戰功。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一六二六),繼努爾哈齊為後金國汗,改元天聰。
先征朝鮮,再略蒙古,以絕征明後顧之憂。
其後朝鮮敗降,蒙古諸部亦因其策略運用成功,或順降,或敗走,統有漠南而原為明廷屏障之林丹汗亦為所敗。
皇太極遂併有熱河北部,乃數度叩關,突入長城,進逼京師,且有深入山東省境,俘獲人畜數十萬口及大掠財帛而去之事。
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一六三六),因明將有自海上來歸及自蒙古得傳國玉璽,皇太極乃易後金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此後數年,繼續經長城口入塞,虜掠俘殺,取明關外地多處,連拔錦州、杏山、松山等要地,此實明亡清興之關鍵也。
崇德八年(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皇太極崩,廟號太宗。
翌年,其子福臨入關,代明而有國矣。
皇太極嗣太祖大業,除武功隆盛外,其於文治,亦多建樹,如設置六部、內三院、都察院等衙門,令文臣記注國家政事,翻譯漢人古籍等,皆有助於滿洲文明進步及加強中央集權之舉。
皇太極一詞,滿語似為稱號之一種,非皇太子之意。
西人常以阿巴亥(Abahai)之名稱之,於史似無確據也。
(陳捷先)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