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太平廣記】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西元九七七年)三月,詔儒臣李昉等人,取漢至宋初道釋傳記及野史雜說,按類編纂成太平廣記。
因人手眾多,材料也容易處理,故次年八月即已竣事,總計本文五百卷,另目錄十卷。
六年(九八一)正月,奉旨開雕。
後來有人批評像這種稗史小說,非學者所急;
因此,板片很快被收藏起來,存放到太清樓去。
到底當時曾印成多少部流傳人間,後世已無法知悉。
原書共分九十二大類,有些類又分若干目;
其中,神仙、鬼、報應、神、女仙、定數、畜獸、草木、再生、異僧、徵應十一類,分量較多,約佔全書之半。
每一類的文字,大致依照所記事件年代先後排列,篇末各注明出處;
原則上,每篇只引一本書,偶而也有因為相同的主角或者類似的事蹟,遂把幾種書上的相關資料編排在一起,再注明引某某書等的情形。
當時因人多手雜,編修時間又短促,難免會有體例不一或者照應不周的毛病存在。
目前傳世的版本,以明穆宗隆慶元年(西元一五六七)無錫談愷所校刻的較早,也比較精確,後代的翻刻本,都趕不上它。
民國四十八年,汪紹楹以談刻廣記做底本,參考陳鱣校宋刻殘本、沈氏野竹齋鈔本、許自昌刻本、黃晟刻本,完成標點校勘工作,分成五大冊在北平排印出版,這是目前比較完善而且方便閱讀的一種本子。
李昉等人當年編纂此書,著眼點大概是在詞章典故與談助消遣上面,卻無意中為後人保存了一大批研究小說的重要材料。
魏、晉、南北朝、唐、五代著名的小說集和傑出篇章,原書早已散佚的,多半靠著廣記的收錄而流傳下來;
就是原書尚存的,也可利用它來讎校及補充。
另一方面,廣記對後世文學的發展,也起了莫大的影響、宋代羅燁在醉翁談錄中指出,當時的說話人必須「幼習太平廣記」;
宋元的話本與雜劇、金代的諸宮調,經常取廣記所載為本事而加以敷演;
明清的小說和戲曲,也有不少是從廣記找到題材的。
由於原書卷帙浩繁,檢尋不易,民國二十二年,北平哈佛燕京社曾編成「太平廣記篇目及引書引得」一冊,便利研究之用。
全書分為:太平廣記分類表、未著出處卷條表、篇目引得、引書引得四部分。
根據他們的統計,廣記引用過的書籍共有四百七十五種,比談刻本卷首附錄引用書目所列的三百四十三種要多出一百三十二種。
民國六十二年,臺北藝文印書館也出版了周次吉所編「太平廣記人名書名索引」一冊,包括:總目、人名索引、書名索引三部分。
人名索引將廣記所見人物,悉加採錄,按筆畫編排;
一人數見的,分別注明其出現之卷數、篇次,有助於考證研究,為本書一特色。
(王國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