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9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卷九 瘡瘍門 癰疽57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2 11:5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氏醫通 卷九 瘡瘍門 癰疽573

 

 

金匱云:諸浮數脈。

 

應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

 

若有痛處。

 

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

 

欲知有膿無膿。

 

以手掩腫上。

 

熱者為有膿。

 

不熱者為無膿。

 

發熱而脈見浮數。

 

証脈相應也。

 

脈見浮數而反洒淅惡寒。

 

是火鬱不得發越。

 

若有痛處而飲食如常,必發癰腫之候。

 

腫熱未甚。

 

尤可消散。

 

腫熱已劇。

 

癰膿已成。

 

後世用濕紙貼腫上。

 

候其癰腫之頭,亦不出乎此意。

 

浸淫瘡。

 

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瘡。

 

黃連粉主之。

 

(方缺)病機機要雲。

 

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或在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瘰癧,或在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

 

手足少陽主之,此本膏粱丹毒火熱之變。

 

因虛勞氣鬱所致。

 

止宜補形氣。

 

調經脈,其瘡當自消。

 

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詳脈証經絡受病之異者。

 

下之先犯病禁經禁,故致失手,且有兼痰兼氣兼血兼陰虛等証者。

 

病本不同。

 

治當求責。

 

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

 

內之外者,其脈沉實。

 

發熱煩躁。

 

外無 赤。

 

痛深於內,其邪氣深矣!故疏通臟腑以絕其源。

 

外之內者,其脈數。

 

腫在外。

 

形証外顯。

 

恐氣極而犯內,故先托裡也。

 

內外之中者。

 

外無 惡之氣。

 

內亦臟腑宣通。

 

知其在經。

 

當和營衛也。

 

用此三法之後。

 

雖未愈,必無變証,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

 

外科精要雲。

 

熱發於皮膚之間。

 

浮腫根小。

 

至大不過二三寸者為癤。

 

六腑積熱。

 

騰出於肌肉之間,其發暴盛腫。

 

皮肉光軟。

 

根腳廣大為癰。

 

五臟風毒積熱。

 

攻 肉骨。

 

風毒猛暴。

 

初生一如蓓蕾。

 

形自焦枯。

 

觸之應者乃疽也。

 

夫五善七惡者。

 

動息自寧。

 

飲食知味。

 

一善也。

 

便利調勻。

 

二善也。

 

膿稠腫消不臭。

 

三善也。

 

神采精明。

 

語聲清爽。

 

四善也。

 

體氣平和。

 

五善也。

 

煩躁時嗽。

 

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

 

小便如淋。

 

一惡也。

 

膿血大泄。

 

腫 尤甚。

 

膿色敗臭。

 

痛不可近者。

 

二惡也。

 

喘粗短氣。

 

恍惚嗜臥。

 

三惡也。

 

目視不正。

 

黑睛緊小。

 

白睛青赤。

 

瞳子上視者。

 

四惡也。

 

肩背不便。

 

四肢沉重。

 

五惡也。

 

飲食不下。

 

服藥而嘔。

 

食不知味。

 

六惡也。

 

聲嘶色敗。

 

唇鼻青。

 

面目四肢浮腫。

 

七惡也。

 

五善見三則瘥。

 

七惡見四則危。

 

然則病有源同七惡者,乃皮緊急而知善也。

 

病有源同五善者,乃皮緩虛而知惡也。

 

是豈凡醫所知哉。

 

凡人初見發背。

 

欲結未結。

 

赤熱腫痛。

 

先以濕紙覆其上。

 

立視候之,其紙先乾處,即是結癰頭也。

 

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錢濃薄。

 

安於頭上。

 

用大艾炷灸之。

 

三壯即換一蒜片。

 

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佳。

 

最要早覺早灸為上。

 

一日二日。

 

十灸十活。

 

三日四日。

 

六七活。

 

五六日。

 

三四活。

 

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

 

作薄餅鋪頭上。

 

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

 

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

 

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

 

便用獨蒜切去兩頭。

 

取中間切三錢濃。

 

正安瘡上。

 

著艾灸十四壯。

 

多至四十九壯,此謂癰疽初發。

 

宜灸之也。

 

然諸瘡患久成漏者。

 

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

 

內無反肉。

 

尤宜用附子浸透。

 

切作大片。

 

濃三二分。

 

於瘡著艾灸之。

 

仍服內托之藥。

 

隔二三日再灸之。

 

不五七次。

 

自然肌肉長滿矣!至有膿水惡物。

 

漸漬根深者。

 

郭氏用白面、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

 

看瘡大小捻作餅子。

 

濃約三分。

 

安瘡上。

 

用艾灸二十一壯。

 

一灸一易。

 

灸後四五日。

 

方用挺子 入瘡內。

 

歹肉盡去。

 

好肉長平。

 

然後貼收斂之藥。

 

內服應病之劑。

 

調理即瘥矣!

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

 

惟發於頭腦者,皆不可灸。

 

頭為諸陽之會。

 

灸之反助其火毒耳。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00:57 , Processed in 0.08398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