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十御集積聚】
積聚
積聚之症,《難經》分屬臟腑。
云:氣之所積,名曰積,五臟所生。
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
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
曰肥氣者,肥之為言盛也。
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下如覆杯。
曰息賁者,其氣或息或賁也。
心之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曰伏梁者,伏而不動,如梁木然也。
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
曰痞氣者,痞塞而不通也。
腎之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若豚狀,上下無時。
曰奔豚者,若江豚之奔走於水面,不常定也。
氣之所聚,名曰聚。
聚者六腑所成,其始發無根本,其痛無常處。
所謂症者,按之有形可征。
即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也。
亦名痞塊。
皆氣滯痰凝,食積死血所為,病在腸胃之間,男女小兒咸有之。
瘕者,假物成形,其塊移易能動,如血鱉石瘕之類,瘀血所成,多在少腹,隱辟而痛,獨生於婦女。
按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
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
正氣與邪氣,勢不兩立,若大積大聚,不搜逐之,則邪氣日昌,正氣日削,而喪亡從之矣。
審如何經受病,何物成積。
如因食者,大安丸和雞金散,加三棱、莪朮之屬。
因痰者,礞石丸之屬。
因氣者,聚寶丹之屬。
因瘀血者,大黃 蟲丸之屬。
因蟲者,檳黃萬應丸之屬。
見之既確,發直入之兵以討之,自無不愈。
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故去積及半,即當補氣健脾為主,脾能健運,則破殘之余積,不攻自走。
士材云:積之為義,日積月累,匪伊芳朝夕。
所以去之,亦當有漸,太急則正氣轉傷,故宜分初、中、末三法治之。
初病、邪氣尚淺,正氣尚強,則任受攻;中則邪氣漸深,正氣漸衰,則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
余制攻積丸一方,藥品稍峻,用之有度,補中數日,然後攻伐,不問其積去多少,又與補中,待其神壯,則復攻之。
屢攻屢補,以平為期,百發百中者也。
潔古云:壯盛無積,虛人則有之,故當養正則邪自除,譬之滿座皆君子,一、二小人,自無容身之地。
此論治輕淺之積,其法甚善,學人均宜究心焉。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