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3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特磬】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7 07:41: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特磬

 

特磬在祭典或古樂演奏時,常與編磬並列,置於殿庭之西,象徵日落西凝之力,諸事告成之意。

 

聶崇義三禮圖中稱為「特縣磬」,即單獨懸掛之磬。

 

它較編磬為大,也就是「大磬」,爾雅釋樂云:「大磬謂之毊(音囂)」注曰:形似黎錧(錧為田器,江南呼黎刃為錧),以玉為之。

 

此外,也有叫它為「離磬」者,如禮記明堂位有「叔之離磬」之句。

 

所謂離磬,就是「編離之磬」的意思。

 

磬為古代樂器「八音」中之石類,早在石器時代即已產生,最初為不太規則的自然形態。

 

到商代時,特磬漸成三角形,與犁之形狀相似,繼有自然四邊形的,也有雕刻精細虎紋圖案的。

 

到周代以後,就慢慢地趨向為曲尺形,即宋代的人字形。

 

現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藏有商代呈三角形,由綠黑色石塊製成的特磬(長八○.九公分,高四一‧三公分,頂厚四‧四六公分),發音宏亮,極似鐘聲;

 

另一塊較小者(長五十九公分,高十七至三二‧八公分,上部厚度四.九八至二‧九三公分),由黑色大理石製成。

 

係侯家莊一千二百一十七號墓出土,音色鏗鏘,如擊鋼板。

 

現在臺北、臺中、高雄孔廟中之特磬,係莊本立教授照河南安陽洹北武官村出土,商代王墓中的虎紋特磬製成,長八十四公分,高四十二公分,厚二‧五公分,材料為黑色大理石。

 

發音宏亮,音高相當於1D。

 

惟周代之磬,根據周禮考工記知:「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參分其股博,去其一以為鼓博,參分其鼓博,以其一為之厚。」

 

惟照此比例做出之磬,較為狹長,而實際出土之周代編磬,均較寬闊。

 

現存於韓國國立國樂院之宋代特磬,則為曲尺型之黃鐘特磬,演奏時敲擊的部位,應確近下端處名「鼓」的部分,發音才為宏亮悠長。

 

每當樂章一句唱畢,即擊特磬一下,以分段落。

 

特磬木架與編磬的類似,惟寬度較小。

 

下部趺座,飾以蹲鳧,上部橫木兩端刻鳳首,並掛多節黃色絲垂作裝飾,架頂插有木雕金鳳三隻,使更美觀。

 

見附圖1。

 

(莊本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2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8 07:09 , Processed in 0.1416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