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三角洲】 三角洲包括水面上與水面下之兩部份。
其內部結構(如圖1)由頂積層或頂上層(TopsetBeds)、前積層或前庭層(ForesetBeds)及底積層或基底層(BottomsetBeds)組成。
底積層較薄,堆積於前方基底,而主要由砂泥等細粒陸源性沈積物所組成。
前積層較厚,有傾斜較陡之層理,沈積於基底層之上之前方,主要由砂礫等較粗陸源性沈積物所成。
頂積層較薄,大致平行於水平面,每因洪水,重疊沈積於前積層之上,並擴展三角洲之寬度。
高潮或海進時,潮水流入河口與河流衝突,乃於河口或三角洲沈積較粗且淘選稍差之較粗堆積物,而呈向陸流動之交錯層(Grossbedding)、波痕(RippleMakers)及切填構造(CutandFillStructure)等堆積構造。
低潮或海退時,潮水隨河流入海,而於河口或三角洲沈積較細且淘選稍好之堆積物,並漸次向海移位,且呈向海流動之交錯層、波浪及切填構造等堆積構造。
入海河口或三角洲沈積物具有陸海兩性,以礫、砂、黏土及陸海性有機物為主。
頂積層一般呈顯著之葉層,為極細粒砂與粉砂質黏土之互層。
前積層不呈葉層。
在底積層、前積層及頂積層之間,稍顯堆積作用間斷之不整合關係。
三角洲之組粒堆積物少含有孔蟲或貝類等海棲動物,而多含樹木纖維及雲母類。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