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口簧】 也有稱為「口琴」的,即西洋的Jew'sHarp,屬古老原始型的樂器,用竹片或銅鐵的簧片製成。
許慎說文所載:「隨作笙,女蝸作簧。」
之簧,想即為這種樂器。
宋陳暘樂書中有雅簧圖式,架如今之音叉,中設細簧五條。
清律呂正義後編笳吹樂器中稱「口琴」,但與現在常見之西洋口琴不同,以鐵製成,一柄兩股,長二.八八寸,中設一簧,簧端點以蠟珠,用以調音,銜股鼓簧而發音,蒙古的口琴,即屬此類。
至於臺灣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等山胞所用的,以竹製者為多,中間用刀刻出簧片,或鑲嵌銅簧,竹片兩端,鑽孔繫繩,奏時銜於口前,拉繩呼氣,用口腔作共鳴,發出「吐汪、吐汪」的聲音,用以伴奏歌唱或舞蹈。
簧片的數目,有單簧、雙簧及多簧的不等,而以泰雅族四、五簧的為最多。
(見圖)雲南、貴州苗族所用的是單簧的竹簧及銅簧,二者都是在竹片或銅片本身刻出簧片,演奏時撥彈簧架的尖端振動而發聲。
歐洲英國、德國、挪威等地的為鐵簧,架呈馬蹄形,中有一簧,根部稍寬,尖端較細並微曲,俾便撥彈,奏時左手持架之圓形部分,用口銜架二股,右手食指撥彈簧片尖端如我國鐵簧。
最初因用上下顎咬住簧架,所以叫JawsHarp,後來才轉音為Jew'sHarp。
此外,婆羅洲、日本、西伯利亞等地,也都有這類樂器。
(莊本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