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工學●電子工程學】 電子工程學,是研究電子特性,並加以運用,製成元件、器材,而將之使用於傳達訊息、表示訊息及處理資料等之工程學科。
電子工程學之蓬勃發展應溯自西元一九○七年佛瑞斯特(LeeDeForest)發明加裝柵極之三極真空管開始,以及此後不斷發展衍生之多極管、充氣管、閘流管等之真空管電子工程學。
一九三九年,美國物理學家蕭克萊(WillianSchockley)開始研究固態半導體。
在一九四八年六月,蕭氏與另兩位物理學家巴登(JohnBardeen)、布拉騰(WalterH.Brattrain)在美國貝爾研究室(BellLab.)成功研製成點觸式電晶體後,電子工程之發展更加迅速,此後以鍺(Ge)與矽(Si)為原材料之各類電晶體不斷發展出來而發展出以電晶體為主之電子電路設計與應用之電子工程學。
一九六○年代由於製造技術之進步,將眾多電晶體集中於極小面積內,並結合成其特殊功能之積體電路(IC)。
至七○年代,更由於材料與技術之更新,製成金氧半導體(MOS),進而製成更高密度大型積體電路(LSI),至八○年代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即每個(IC)內可容納數十萬個電晶體之積體電路,不斷的開發出來,供電子工程上之運用。
故電子工程學,在幾十年內,其研習之內容變化甚多,自真空管、電晶體、電子電路設計、線性及數位積體電路、微電子工程、電子計算機硬體等,皆在涵蓋之列。
(李清元)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