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國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DieRomantik),為德國和歐洲思想及文學史上的一個時期,於西元十八、十九世紀之交取代了啟蒙與古典主義,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約從一七九八年到一八三○年,由於其影響壯闊,可視為歐洲浪漫主義發展的顛。
浪漫主義一詞源於古法文羅曼史(Romanz),多半是靠豐富想像力編織而成,乃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虛構故事,羅曼蒂克即由此詞演化而來,英文Romantic、法文Romantique、德文Romantisch相繼出現於十七世紀中葉以後,起初並非高雅之詞,後來也用來形容一個奇異的野風景,稱之為羅曼蒂克的風景,直到盧梭用此詞表達人的心靈與大自然風景一體的感應之後,羅曼蒂克一詞才被浪漫主義運動的鼓吹者用以表達排斥理性,標榜情感的藝術觀,並擴充為浪漫式的生命與世界觀,認為一切生命是永恆的演變,個人乃為無限生命的表現。
德國以外的歐洲國家,首先把表達浪漫思想的文學稱之為浪漫主義文學者,是法國小說家史泰爾夫人(MadamedeStael),她以貴族師事德國浪漫主義大師史雷格爾(A.W.Schlegel),與之交往甚密,在德國期間並透過他認識了其他德國詩人,後來在她的名著德國論(Del'Allemagne,一八一三年),介紹歌德、雷辛、諾瓦利斯、康德等德國文學家及哲學家,闡述浪漫主義文學,對法國浪漫主義及以後的象徵主義文學刺激很大。
德國浪漫主義原是文學、美學的新思潮,主要為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所推展,後來波及文化、生活的各層面,在建築、美術、音樂方面也都形成風潮,此一德國文化運動在法國革命籠罩之下的歐洲形成一股巨大暗流。
浪漫主義初期的策畫者為史雷格爾兄弟及諾瓦利斯,他們承襲康德與菲希德的哲學而建立浪漫主義的藝術觀,認為自我精神與自由創意可超越有限的時空,是與神和大自然的無限性相通的;
故藝術的目的並非在塑造固定完整的形式,而是在馳聘無拘的想像力,將有限的現實世界溶入無限的心靈感受中,而與無涯的宇宙結為一體;
浪漫精神是不斷的追求永恆與無限,崇尚旅遊,憧憬遠方、異國、森林、古代、中世紀,鄙棄平凡的日常生活,所想像的他鄉異國與過往歲月便是浪漫主義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早期浪漫主義文學家還有迪克、瓦肯羅德,尤以諾瓦利里的作品影響力為大,其小說中所描寫的「藍色花朵」聞名於世,成為浪漫主義的象徵。
中期與晚期的浪漫主義者,強調個人與歷史、社會、宗教的聯繫,發展民間藝術與文學,形成海德堡浪漫派,大量蒐集德國童話故事與民歌,其中以格林兄弟所編的童話集以及布雷塔諾與阿尼姆合編的民歌集兒童魔笛最著名;
由於德國浪漫主義者特別繫念歐洲中世紀時代的文化,歷史意識特強,故開始大規模從事語言史、文學史,以及宗教史、法律史的研究。
中晚期浪漫主義文學作家以愛欣朵夫、布雷塔諾和烏蘭的詩最著名,而霍夫曼的怪異小說,不僅流傳於德國,甚至影響到法國文學。
至於英國文學中浪漫主義的盛潮始於柯立居(Coleridge)以後,柯氏曾到德國,與史雷格爾有深交,因此,德國浪漫主義之於英國文學亦有影響。
(鄭芳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22 |